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6日 星期五

    钟楼·谯楼

    作者:施景钤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6日 15版)
    南通的地标性建筑钟楼和谯楼

        步入南通市区的中心,有一组地标性的建筑引人注目:一座是南宋淳熙年间兴建的大屋檐特色城楼模样的中式谯楼,一座是近代民国三年(1914年)建造的哥特式尖顶的西式钟楼。两楼相距700余年,谯楼居后,钟楼立前,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

     

        上世纪60年代,我在市一中求学,家住东门湾子头,每天到校要步行半个小时,一天往返两次,每天至少四次望见钟楼和谯楼。当时只知道谯楼古色古香,钟楼近代时尚,且是那时南通城里最高的建筑,每当凝视它们时,历史的厚重感不由得盘桓于心。

     

        记得多年前我陪同舒乙先生浏览市容,他指着钟楼和谯楼发出感叹:“你看钟楼、谯楼,一立一卧,一张一敛,两楼比肩,一座楼昭示着一个时代。”是啊,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建筑是书上最灵动的文字;城市是一台奏乐的琴,建筑是那弦上跳跃的音符。这时的钟楼和谯楼,读之可知江海之浩瀚,思之可感流水之深邃,使人既有理性哲学思考的深度,又有浩渺的文学想象空间。回到公元1349年,谯楼打更击鼓,平民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读书人秉烛夜读,磨豆腐的起早开工……倏地,思绪又跳转到1895年,南通迎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南通唐闸大生一厂、海门大生三厂钟楼的钟声齐鸣,上下班的汽笛同奏,一批批原来在田野劳作的农民,分着班次,有秩序守纪律地走进了工厂的纺织机房……钟楼、谯楼蕴藏着一种时空之美、文学想象之美。

     

        近观钟楼,在三层南向的墙上,张謇留下了一副对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横批是“南通县”。我想,张謇并不仅是在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上解释南通的称谓,更是以广阔的视野宣告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启,他正以“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进行着富民强国的实践,使南通朝现代社会模范县的方向前进,充分显示出开放、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钟楼和谯楼又有一种时代之美,并蕴含着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

     

        这两座建筑令我想起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卢浮宫是古代经典建筑,而它的大门却是一座金字塔式的现代建筑,一个是砖石结构,一个是钢铁、玻璃材质,看似不协调,但正是这种冲突形成一种张力,震撼你的心魂,引发你深刻的思考和绚丽多彩的想象。再看看我们南通市的钟楼和谯楼:谯楼那飞逸的翘檐、明艳的梁彩、肃穆的城墙无不显现出东方文化的古朴之美;那钟楼哥特式的尖顶,楼面精致的图案、雄伟的身影则尽显挺拔向上之势和新锐之气,西方文化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二者将东西方文化之美相融合,引人遐思。

     

        此刻,钟楼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的映衬下越发鲜艳。钟楼、谯楼,不仅承载着南通厚重的历史,也展示了其新时期的个性特征、审美情趣和城市精神——“包容会通、敢为人先”。钟楼,谯楼,南通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