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
在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说起无人机飞行员李浩,战友们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钦佩。他们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李浩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一股舍我其谁的闯劲儿
那年,上级准备在全军某演习中进行某型无人机实弹攻击。那是我军新型无人机装备部队后第一次打实弹,风险不言而喻。
“怎么打?谁来打?”部队领导征求大家的意见。
有的同志有顾虑:“这么重要的场合,打不好怎么办?”李浩等不及了,站起来说:“我来打!”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基地某部副司令员李欣说:“李浩的这一表态,为部队下决心起到了关键作用。”我问李浩:“你就不怕担风险?”他回答:“作为首批接装的无人机飞行员,我们不带头往前冲、打头阵,这个风险还要留给谁?”
一次,空军组织开展某型无人机高原试飞。驻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恶劣。单位领导考虑到李浩年纪较大,本没有计划安排他上高原,但李浩主动请缨。
李浩的第一个“徒弟”、年轻的无人机飞行员陈永超说,在高原试验中,李浩不顾严重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坚持工作,详细记录试飞的心得体会。
在战友眼中,李浩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对部队战斗力建设有利,即使风险再大也要干、困难再多也要上,绝没有半点的彷徨犹豫。
一股较真碰硬的倔劲儿
试飞站参谋陈诚告诉记者:“李浩对待工作一向认真负责,敢于较真碰硬,问题从来不过夜。”
“一次飞行,无人机舵出现瞬间卡滞的不正常情况,虽未造成任何不良后果,但问题没有逃过李浩的眼睛。”陈诚说。飞行一结束,李浩就把操作无人机的飞行员叫到驾驶方舱,查找原因。他们在方舱里一待就是两个多小时,最后从飞行参数的数据上查明了原因。隐患排除了,李浩才放心回去休息。
地面站导航技师孙鹏说,有一次,为了确保飞机方向舵角度控制精确,李浩亲自跑到机库进行核对,一边拿着对讲机指挥无人机驾驶方舱内的飞行员进行角度操作,一边拿着量角器进行测量,直到调试精准。试飞站机务大队大队长李龙彪说:“干机务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飞行员亲自核准飞机控制参数,因为如果出现误差,我们机务人员负全责,和飞行员没有任何关系。李浩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一股全身心投入的痴劲儿
基地某部司令员王进国说:“李浩不管干什么,都全身心投入,对待工作的痴迷劲儿,为年轻同志做出了样子、立起了标准。”
无人机飞行的最难之处在于:全程都是通过在操作方舱发布各种指令来控制,飞行状态都是通过屏幕上的各项数据来显示。一次飞行,无人机飞行员需要观察处理的数据有成百上千条,在瞬息万变中,异常数据难免会一闪而过,从而导致无人机飞行姿态发生变化。但王进国强调,异常数据总是难逃李浩的双眼。
“在试飞站,飞好准时到达科目是年轻无人机飞行员最头疼的事情。”新飞行员肖育明说,刚开始,我们采用投机取巧的方法,即在飞机处于顺风向时减速,处于逆风向时加速,认为这样就会准确到达目的地。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不正确,达不到预期目的。对此,大家感到不解,向李浩请教。
“飞机在空中时,风速、风向是始终在变化的,如果风速、风向一变就去急急忙忙修正,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误差。这个科目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找准时间差、找到感觉,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速度,才能准时到达。”对李浩的教导,肖育明至今记忆犹新。
(本报记者 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