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2日 星期一

    “西山文化带”发展要有纲有根有源有魂

    ——对话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名杰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 城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2日 05版)
    潭柘寺 张景华摄/光明图片

        【城市文脉·北京西山文化带建设】

     

        问:目前“西山文化带”的保护和传承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答:近年来,北京在“西山文化带”的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已取得巨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发展战略尚不清晰。在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西山文化带”扮演何种角色,需承担何种历史使命,目前尚未界定。二是多头管理弊端突出。文化遗产之间很难形成合力,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互动和联动。三是保护利用水平不高。遗产保护措施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文物资源闲置等情况较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区域内未开放文物项目达到文物项目总量的85%。同时,一些潜在文物尚未纳入文物保护序列中来,处于无监管状态;私自修缮、改建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四是传播推广力度不够。“西山文化带”各具特色的文物点成百上千、随处可见,如曹雪芹西山故里“红”文化、纳兰性德“兰”文化、“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文化和梁启超、梅兰芳等名人文化,都是巨大的文化矿藏,但开发难度很大,需要政、产、学、研等部门一齐发力。

     

        问:如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西山文化带”的传承与创新?

     

        答:我们应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西山文化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是要强化目标导向,确保发展“有纲”。当前应抓住“西山文化带”多种文化资源积淀和良好生态本底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西山文化带”毗邻海淀这个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有利条件,努力探索一条有别于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长城文化带”、以高端商务为核心的“运河文化带”,塑造以创意经济、特色小镇经济、高端总部经济和休闲体验经济为主导的“西山文化带”发展之路。

     

        二是强化空间梳理,确保发展“有根”。文化发展需要载体和空间。建议系统修缮各类文物建筑,有序推动各类文物建筑向公众开放,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推出一批兼具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咖啡馆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验场所,推动特色文化小镇、旅游小镇建设,让“西山文化带”有更多的文化承载空间。

     

        三是强化文脉梳理,确保发展“有源”。建议设立“西山文化带”智库,发现和培养一批保持“匠心”的研究人才,全面评估“西山文化带”的综合价值,找到“西山文化带”比较优势。既要注重整理文物遗迹等有形文化遗产,又要系统整理史志、传说、非遗等无形文化遗产,让“西山文化带”发展传承有“绪”、发展有“源”。

     

        四是强化文化创新,确保发展“有魂”。着眼首都发展大局,在系统梳理西山文脉基础上,以文化创新发挥好“西山文化带”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积极推进面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要素聚集,优化创新环境,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向“西山文化带”聚集,增强西山文化吸引力。

     

        问:海淀区在推动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文化资产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可供“西山文化带”传承创新借鉴?

     

        答:近年来,海淀区着眼推动优秀文化资源向优质文化资产转化,重点围绕“红皇兰法”开展了一些探索。“红”是指曹雪芹红楼梦文化,通过产业交流、会议研讨等形式调动全国相关文化资源,形成红学文化产业链条。“皇”指的是“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文化,推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全球巡展,利用现代数字虚拟和声光3D数字技术,再现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盛世光影和艺术奇珍。“兰”是指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通过对纳兰文化的寻根溯源,以纳兰家庙“东岳庙”和古戏台为核心,对相关遗迹进行修复,形成纳兰文化区。“法”是指20世纪上半叶,北京西山一带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纪录片、展览、文化沙龙等艺术手段和现代技术还原讲述中法文化交流史。

     

        我们在对海淀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理中,对能够转化的优秀文化资源做到“底数清”,与高校、学会或研究机构合作,系统梳理海淀的历史文化资源。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深挖优秀文化资源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方式,努力创造富有历史底蕴、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产品,用身边的历史感染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