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又是一个清明节,昆仑山麓的牙吉兰干草场飘飞着细雨。刘前东携着妻子潘春红和女儿,面朝草场跪着,他们的面前,摆放着水果、香烟、白酒。他朝着一望无际的草场哽咽地喊道:“爸,我们一家来看您了!”刘前东的女儿刘玉阳眼含泪水轻轻地呼唤着:“爷爷,您还好吗……”
撒着刘前东父亲骨灰的牙吉兰干草场一片肃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地处昆仑山麓,海拔在2200米至4850米之间。1972年7月,刘前东出生在叶城二牧场五连,父亲是这个连队的司务长,母亲是连队的幼儿教师。
父亲是1960年进疆的湖北知青,进疆那年才17岁。母亲是1964年进疆的上海知青,进疆那年18岁。他们垦荒、修渠、筑路、建房、造林,把一生的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高原牧场。2013年春节,父亲在全家团圆之际,叮嘱了两件事情:他死后,请示牧场党委,把骨灰撒在他工作过的牙吉兰干草场;已在牧场工作的二儿子刘前东不能离开牧场。
当年10月,70岁的父亲突发心肌梗死,永远离开了家人。刘前东按照父亲的叮嘱,经场党委批准,去了离牧场还有160公里、海拔3600米至4850米的三连工作。因为那儿也是他父亲曾经工作过的连队,是牧场最偏远、最艰苦的单位。
“父亲母亲奉献边疆无怨无悔,作为他们的后代,完成他们的心愿,是我的责任。因为父母亲在哪儿,哪儿就是孩子的家!”刘前东流着泪水说。
2013年,刘前东调至三连后,一条路就要走5个小时。上任后的那个冬天,一次他乘坐的皮卡车遭遇一段冰面,突然下滑30多米,车在离路沿石5厘米处才刹住。就在这条山路上,刘前东多次遭遇险情,却从来没有告诉过母亲和妻子。
三连的放牧点分布在大山里,为了解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刘前东在连队与放牧点之间的山路上穿行。或骑摩托车,或沿羊肠小道步行,他走遍了牧民的每一座住房,每一个羊圈,访牧民生活,问牧民生计,听牧民建议。刘前东知道,他在山路上走得越远越勤,牧民就越信赖他。自担任三连连长以来,他几乎每个星期去放牧点一次,每次行程约20公里,一年走了1000多公里。在高原上别说走路,有时骑着毛驴也会头晕。3年多的时间,刘前东走出了强紫外线照出的黝黑脸庞。
初来连队,牧民并不看好新来的这位连长,他们也不指望刘前东能带来什么。刘前东说:“场党委把我派到这里工作,这里又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我不能给父亲丢脸。”
他用不到半年时间走遍了52户牧民的居住点,用维吾尔语与他们交流。牧工养殖的积极性提高了,牲畜存活率也明显提高了,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2000元上涨至20000余元。刘前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我的梦想,第一步是带领牧工养羊增收致富。连队没有商店,没有学校,只有两台电脑。所以,梦想的第二步就是琢磨着怎样让年轻人走出深山,融入现代社会,享受现代生活。”
刘前东心里还一直谋划着成立一家畜牧养殖合作社。“有了合作社,部分青年牧工就可以走出深山,山里经营基地,山外经营生活,不能一代一代地全在昆仑山上转圈圈。”
“我走着父亲当年走过的路,延续的也是我们父子两代兵团人的梦想。希望我们深山里戍边的兵团人也有富裕文明的新生活。”刘前东说。
(本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