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5日 星期一

    为西部发展留住人才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5日 07版)

        【评论】

     

        “艰难敢赴身无悔,横断山外国为家”,这是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奎元同志的诗句,至今仍流传在很多援藏和援疆干部的口中,其中蕴含的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心,感人不已。今天,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扎根西部,奉献西部,其科研报国的高尚精神同样让人动容。

     

        在科研报国之外,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兰州大学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各类人才,这些毕业生普遍具有浓厚的西部情结,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坚守在西部地区,为当地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默默奉献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者是创造第一生产力的主力军,应该得到充分的关心和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东部尚有差距,从需求上来说更加需要稳定人才队伍,发挥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有针对性地解决水土流失、风沙、草场退化等自然环境问题,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来。

     

        人才的流动本无可厚非,科学家个人理应享有自主选择工作单位的自由。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和发达地区争夺人才造成的人才流失,会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对当地来说不啻“抽血”。只有理顺科研人才福利、退休待遇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促进科研项目和经费在区域间的公平合理分配,才能遏制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现象,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留宝贵的人才资源。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经略西北时写的诗句,素爱柳树的左宗棠在西北地区栽种了数千里柳树,为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挥了很大作用,当地人誉之为“左公柳”。只有植树蓄水改善环境,才能引来春风度关,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