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数十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出席论坛,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官员、学者、企业家、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确认参加论坛。
近3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实现了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进入到全面推进务实合作的新阶段。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率队在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调研,为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出了务实的建议。
增进战略共识,营造互利共赢的大环境
今年3月16日,中国石化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讨在中国与沙特两地分别开展项目合作的机遇。
近年来,加强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对接合作,吸引中国丰厚资金和先进技术进入沙特,已成为沙特关注的焦点。中国石化炼化工程公司副董事长陆东说,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沙特不仅希望中企把先进技术和工业制造能力带去沙特投资建厂,也希望将他们先进的石化技术应用于庞大的中国市场,双方一拍即合。
2016年,沙特政府公布了名为“沙特2030愿景”的改革计划,旨在推动沙特国内经济转型,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该计划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诸多契合之处,成为推进双方合作的重要抓手。
辜胜阻指出,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战略对接是赢得广泛共识的突破口。他认为,探索“一带一路”发展理念与各国战略规划的有机结合点,要与沿线国家积极开展政策对话协商,通过签订国家级谅解备忘录、联合声明及相关协议,达成战略共识。
调研组建议,要借助合作平台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产能合作的“硬联通”,打造地下油气管道、陆路、航空、水路、互联网等通道,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区域一体化与工业化进程,同时加强合作区制度、政策、信息、文化的“软联通”,为区域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调研组还建议,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海外开发署,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的原则,选取若干个区位条件好、投资环境优、经济辐射能力强的地区,打造成“一带一路”的有力支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示范性项目与工程建设,再进一步围绕项目开展双边贸易,真正推动重点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以点带面支撑起战略的整体实施。
强化合作意识,形成“走出去”合力
调研组了解到,涉外专业服务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短板。由于缺乏对东道国政策法规的了解,缺乏会计、法律、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的支持,企业海外发展面临巨大风险。加快培育国际化的咨询公司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迫在眉睫。
印尼中国商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从最初的10多家会员单位发展至2015年的160多家。商会积极发挥市场调研、信息咨询、组织协调、沟通谈判、维权服务等职能,有力推进了两国贸易关系健康发展。
调研组建议,要推动商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两国企业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其既当好“娘家人”,又当好“牵线人”,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避免企业盲目投资,减少商业摩擦和壁垒;要构建多层次商会体系,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企业海外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模式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合作区通过明确的产业定位,引进相关企业入驻,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吸引我国企业到所在国投资创造了优越条件。合作区的模式既使得中国优势产业在海外形成集聚效应,又拉动了东道国的就业、促进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不仅中国赢,而且所在国赢;不仅所在国政府赢,所在国的人民也要赢。这样一来,让各方都能够从中得益,得到各方的支持,我们在‘一带一路’中才能真正打造民心工程。”主导开发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红豆集团,其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合作区之所以获得成功,得力于当地百姓的认可。
“要利用合作区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并开展‘集群式’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辜胜阻说。
加强文化沟通,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基础
“文化差异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大差异,文化融合是最重要的融合。”辜胜阻指出,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的交流交往。
有数据显示,在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中,约七成是由于跨文化交流失败造成的。调研组成员、民建中央常委、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说,“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做到理解当地制度、文化,政府也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有很多具体案例都表明,跨文化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能把国内的管理方式照搬到海外去。要适应跨文化管理和制度差异带来的问题,不仅要企业做努力,还需要加强官方和民间的交流交往,增进理解和认同。
“一带一路”建设推进3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在政府层面,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318个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及互设文化中心协定,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
交流是为了促进了解,了解是为了更好地交流。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增强文化认同感,加强人文互联互通,已成为各国各界的共识。
“文化交流,语言是第一道关口。”调研组成员、民建中央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说,“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人口超过40亿,有十几个国家用阿拉伯语,几个国家用俄语,其他国家使用的都是通用性较差的地方性语言,必须加快培养通晓相关语言和文化的人才,同时要积极开发沿线国家人才资源,促进交流融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离不开文化的沟通。”调研组建议,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种官方和民间文化交流,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