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7日 星期日

    大学应展现更强的阅读牵引力

    作者:朱昌俊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7日 02版)

        【文化评析】

     

        据媒体近日报道,陕西西安部分高校的借阅数据显示,除专业书籍外,文学类、哲学类图书的借阅率最高,超过6成大学生读过四大名著,但完全读完原著的不超过3成,多以影视作品和简本替代。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平时的阅读主要满足消遣和应试两种需求,最喜欢读各类小说。

     

        不超过3成的完成度说明,目前大学生群体未能摆脱浅阅读的状态,这与当下社会的整体阅读状况基本吻合。调查中,不少大学生反映多以影视作品和简本替代经典阅读,这也是当前图像时代浅阅读的一个注脚。电子阅读器的普及、网络信息的泛滥降低了阅读的成本和门槛,也往往制造了一种阅读收获的错觉,不少人可能觉得每天刷刷朋友圈、阅读几篇爆款文,就完成了阅读任务、确立了阅读成就感。但真正的严肃阅读显然不是如此简单。

     

        大学生拥有的阅读观难以超脱于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与品质,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离不开大学教育在价值与方式上的牵引与涵养。比如,国外不少大学不仅对学生有经典阅读的要求,而且在课堂教育、考试中往往有对阅读能力的考查。相对来说,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学生日常阅读能力与课堂学习及考试几乎是毫不相干的两个独立系统,考试前,学生突击一下考试大纲便可交差。如此背景下,自然很难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特别是深度阅读的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离不开具体教育的引导。谈及阅读,不少人头脑中立刻呈现这样清晰的分界线:教科书与闲书。从这个通俗的分类名称不难看出,除教科书之外,其他书籍都被归类到“闲书”的范畴,意味着消遣,意味着可有可无。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用学者郑也夫的话说就是,我国多数中小学生在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年龄,只读狭窄的、乏味的教科书,给很多人造成了对阅读的厌恶心理。

     

        大学生阅读完成度不高、阅读率低,是这种阅读厌恶心理的延伸。在理想状态下,阅读当然应该从小抓起,但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一方面,大学是一个人精神发育的关键阶段,对阅读其实是有内在动力的。另一方面,较之于应试化严重的中小学阶段,学生在大学里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也有如大学图书馆这样的阅读资源,阅读成本低。在这一基础上,大学通过恰当的教育引导,比如开设阅读课、在考试中注重考核阅读能力,是有利于增强学生阅读动力的。

     

        有人提倡大学生要多读“烧脑”的书,这种说法无错。可现实是,连不少大学推荐的书目都呈现浅阅读的趋势,要令学生具备深阅读的能力,恐怕太难。由此看来,不仅大学生要重塑阅读观,大学也需要。作为社会知识群体的代表,大学生确实不应该满足于感观刺激和流行式阅读。不少人的阅读经历随着学校教育结束而终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在大学这一阅读关键养成期被荒废了。

     

        提升大学生的阅读完成度,超越功利化、工具化的阅读惰性,仅靠口号式倡导与读书鸡汤,无济于事。大学教育首先应该展现出更积极与立体的阅读牵引力。

     

        (作者:朱昌俊)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