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约架”引发的影响巨大,随着当事双方在接下来的时间接连接受多家媒体采访,事态的真相也陆续得以还原。这本也不算什么事,但由于在徐晓冬的口中,被称为“骗子”的并不止“太极雷雷”一个人,陈家沟太极拳传人、太极实战冠军,以及少林寺武僧都是“骗子”,这还不算,他还认为中国功夫就是花拳绣腿、不能打,太极都是骗人的等等。
最终,这一事件演变成了中国功夫到底是不是花拳绣腿和能不能打的问题。
“约架”行为有违武德
中国武术协会发表声明称,由于传统武术种类繁多,仅国家正式认定的拳种就有129个,在民间传习过程中,确实出现一些乱象,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对个别虚假、违规、违法行为,公众应按照规范程序报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不能以“打假”的名义进行有违武德、涉嫌违法的“约架”行为,更不能好勇斗狠、恶意炒作。
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北京人文大学武学院院长吴彬九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武术是一项运动,从运动项目的角度来看,它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健身。他说:“首先武术运动对人体肌肉、骨骼、关节都有好处。其次武术练‘内’,从呼吸系统直至五脏六腑,都能通过练习武术得到锻炼和提升。呼吸系统方面可以扩大肺活量,从而提高全身内脏的新陈代谢,有效预防支气管炎以及肺部隐患;心血管方面,练习武术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同时武术运动具有减肥功效,这样也就减小了心脏的压力,大大降低了心脏病的发病率。”吴彬特别提到了太极拳,他认为该拳种动作舒缓、柔和,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
在谈到中国武术目前的困境时,吴彬认为,中国武术自身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给了外界炒作的机会。
传统武术能不能“打”
对于中国传统武术能不能“打”的问题,吴彬表示,毋庸置疑,作为技击项目的武术,一定能打。但是,武术的技击属性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弱化。这其中有很多历史的原因,比如,在很长时间里,技击武术被认为是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而不被推崇;加之,传统武术存在与发扬的一些外部环境逐渐消失,如家族部落、乡社村寨抵御外敌的需要、地方维护治安的需要、个人自保防身的需要等都不复存在,因而武术的技击属性不断衰减。与此同时,武术的养身、健身属性又在不断强化,以至于如今传统武术习武、练武之人主要是中老年人。
随着武侠小说和影视功夫明星的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属性却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被过分夸大,甚至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化的境地。吴彬认为,在中国传统武术被神化的同时,某些武术界人士,却有一股力量希望强化这种神秘感。正是有了这种神秘感,才给传统武术界的某些所谓名家大师提供了赚钱发财的机会,而最终受到伤害的依然是中国武术的形象。
中华武术强调“内外兼修”
另外,有些个人或组织出于商业目的,近些年在全国各地陆续搞一些虚假的所谓“搏击大赛”,但其中的内幕不断被曝光,更是“过度消费”了中国传统武术这一金字招牌。每当有“神功大师”被揭穿,立刻会引来一片叫好声,直到有人将矛头指向整个中国武术界。
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副主任王会儒认为,中国武术运动由“击”和“舞”两种形式构成,“击”即原始的打斗、搏击,“舞”即套路表演。如今的传统武术,已然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百姓娱乐和生活的一部分。
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相辅相成,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显著特点。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原始本能的抵御外敌、自我保护的武技,泰拳、跆拳道、巴西柔术等也包含各自的“套路”,但中华武术受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影响,将人与自然、人体各部分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技法中“内外三合”“周身一家”“形神兼备”等特色内容,演练风格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练习内容注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习武者把“闻道”“求道”作为最高境界。
王会儒强调,中国武术界要通过这次“事件”,既要让人们了解真实的武术是怎样的,也需要将“术道并重”的内容进行合理包装及现代阐释,根据需求采用有针对性的形式加以表现和宣传,从而获取目标人群的认可与接纳。武术界人士打不过格斗选手,并不能成为看轻武术的理由,但确实要反思现代武术带入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除了管理者规范管理,媒体也应正确宣传引导,明确武术的社会功用,不神化或诋毁武术。并且,不能割裂时代和场景来看问题,事实上,无论是跆拳道、空手道还是泰拳,在发展过程中也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在经历了不断挫折后才跻身奥运会的。所以,请给武术一点时间,通过这次事件,若能唤起全社会对武术及整个搏击行业的关注,也算是这个事件带给武术界的正面意义。
(本报记者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