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暮春时节,新疆艾比湖畔,一列列火车在晨光中驶过,远远望去,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穿行。
再向西北,几十公里之外,阿拉山口车站一片繁忙。过去的一年间,从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之间长约90公里的狭长通道上,1727列货运班列驶出国境,满载着广受喜爱的“中国制造”开往中亚和欧陆大地。
从多天一列到一天多列,48岁的沈建伟见证了这一切。作为乌鲁木齐机务段阿拉山口折返车间的一名老司机,如今他每两天就要开着火车出一次国。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负责的是“中欧班列驶出国境前的最后一棒”。
这可能是中欧班列全程中最短的一棒。这一棒只有12公里的路程,驶出国境仅有4公里。
4公里之后,列车抵达哈萨克斯坦的多斯特克小镇。由于沿线国家使用的是宽轨,由国内各地发出的中欧班列将在这里进行第一次换轨。“所谓换轨,其实就是将我们列车上的集装箱吊装到哈铁的列车上。”常年跟随中欧班列运行的中铁集装箱公司客服中心副主任高增金解释。
中欧班列与海运不同,它并不是一列火车从起点开到终点,而更像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接力跑”。
在高增金看来,来自义乌的集装箱就如同比赛中的“接力棒”,在它18天穿越8个国家13052公里的旅程中,要经历三次换轨、多个国家铁路公司和车辆的装载、数十位操着不同语言的火车司机日夜接力,才能成功抵达“终点线”马德里。
而如今,中欧班列已经开至欧洲11个国家的28个城市,今年将开行到2200列。为了实现“一带一路”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的共同目标,沿线国家在为这条亚欧大陆桥进行各种沟通、努力。
中欧班列的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短。在通关方面,已与沿线各国实现了电子报关。“比如,在列车进入欧洲前,报关资料就已提前送达当地海关,从而减少列车停靠等待的时间。”阿拉山口海关副关长白晨说。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执行董事长阿纳什金·谢尔盖耶维奇说,目前在中哈边境班列换轨加清关耗时通常约3小时,而过去大约要三四天。
今年4月20日,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波兰、俄罗斯等七国铁路部门签署了《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提速、统一、扩围……各种关键词透露的信息是,各方将合力打造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品牌。
在签约仪式上,德铁、俄铁、哈铁等代表纷纷表示,中方提出签署中欧班列合作协议的倡议也代表了沿线国家铁路部门的意愿,通过签署协议和建立合作机制,定能带来中欧班列的更好更快发展。
(本报记者 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