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8日 星期五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建设两周年:

    共青团+互联网的时代担当

    作者:本报记者 靳昊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8日 04版)

        “太震撼了!”4月20日晚,当史上最霸气“快递小哥”天舟一号发射点火腾空而起时,在发射现场有一批特殊的观众激动不已地喊道。他们是来参加“青年之声”微心愿圆梦行动的各民族青少年。

     

        两年前的4月28日,“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正式上线,肩负着共青团+互联网的重要使命扬帆起航。“青年的需求,我们的追求”,这是“青年之声”的理念责任,更是共青团的使命践行。

     

    共青团+互联网“键对键”

     

        “眼下团组织和团干部的最大问题是离青年太远,不深入青年,不了解青年,不会和青年聊天,不能解决青年的困惑。”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直面问题,一针见血。

     

        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构建团青关系新格局,实现共青团和青年交流“键对键”,两年时间里,“青年之声”前行的步伐一刻也未曾停歇。

     

        在线上,“青年之声”5800多个终端依次建成,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超过百亿,提问2000多万条,回复千万余条。普通青年一键直通团中央,对话无障碍、沟通无距离。在线下,团中央本级20个服务体系相谐相生,全国1.3万个服务联盟遥相呼应,200多万名专家群贤毕至,22万余场主题活动异彩纷呈,覆盖青年7000多万人次。

     

        两年来,“青年之声”融植于根,实现了与共青团工作的全面对接,大大提高了工作运转效率;融通于行,“青年之声”与“青年之家”资源共享,联动呼应,形成了共青团O2O新模式;融汇于力,服务联盟将“分筹”的共青团资源动员方式变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协同“众筹”;融情于众,“青年之声”架起了互动桥梁,团干部和专家在这里对话青年、读懂青年。

     

    面向青年互动“心连心”

     

        今年1月20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团县委副书记王谭俐像往常一样打开“青年之声”页面。突然,一个惊喜迎面而来,她之前在“青年之声”平台上提出的关于从严治团的问题,得到了秦宜智同志的回复。

     

        “小谭同学,加强基层是共青团改革的重点内容。让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从我严起,共同为从严治团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新春将至,希望你和身边的小伙伴们闻鸡起舞、再创佳绩!”内容铿锵、言语温暖。

     

        “不做青年‘官’,要做青年友。”从团中央书记处同志到各级团组织负责人,从机关到基层,团干部和专家们与青年们“键对键”交流、心贴心互动。

     

        “‘青年之声’积极适应青年的交往方式,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建立,在聚拢青年的同时进行思想引导和新闻宣传,激发了青年参与线上交流的热情。”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如此评价。

     

    服务青年需求“实打实”

     

        “我的脚脖子疼得厉害,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听说有北京的专家到村里义诊,我过来看看。”今年4月18日,在河北省隆化县的一个小山村,村民李富文一大早赶到义诊点。在这里,参加团中央“青年之声”健康扶贫行的专家们正在为村民义诊。

     

        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实现全团专家无层级共享。河北共青团的一位团干部说:“团中央‘青年之声’助力脱贫攻坚,专家们带来的除了专业和希望,更有团内团外、机关基层的全面融合。”

     

        青年的诉求需要回应,更需要实打实的服务。团中央“青年之声”20个服务体系全方位示范,从成长成才到创业就业,从身心健康到读书婚恋,从网络安全到科技体育……近200场活动,300万人次覆盖,“青年之声”广泛整合社会资源,让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

        (本报记者 靳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