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8日 星期二

    “二手知识”不是拯救知识贫乏的“神药”

    作者:张焱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8日 05版)

        有人曾欢欣鼓舞地宣布,2017年风口上的第一阵风,终于吹向了知识付费领域。几家主打优质内容的平台,不约而同地开启付费模式。某智库曾根据大数据分析撰写《知识付费经济报告:多少中国网民愿意花钱买经验?》,其中提到,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渗透率最高的是订阅付费咨询和付费下载资料;对“功利性”知识的付费意愿远高于“非功利性”知识。网络媒体基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认为公众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标准化产品和个性化知识按需服务将会产生。

     

        但当前付费知识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碎片化知识”“二手知识”,人们往往为“快”“新”“方便”而盲目追求各类产品。但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信息在不同的载体之间,通过不同的介质传播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损耗。“二手知识”“碎片化知识”的问题在于,即使是经过最优秀的“知识筛选者”的劳动,读者或者听众也只能获取其中的只字片语而缺少系统化、逻辑化的过程。而现代教育研究证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否则不但不能够给人带来任何的帮助,还会成为大脑沉重的负担,使人成为“书呆子记忆棒”。

     

        在付费知识的宣传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最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比如等公共汽车、跑步等时间学习知识提升自我,有效管理时间。这种碎片化学习虽然看似很灵活,会提高时间利用率,但科学研究表明,它不能真正地让你吸收学到的知识,不符合大脑吸收知识的运行机制。那些让你啧啧称奇的金句,那些让你醍醐灌顶的时刻,过不了几日就会被忘得精光,更别提知识内化和迁移了。快餐虽然好吃,也有饱腹感,但并不代表有营养。

     

        板凳要坐十年冷。知识的获得终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这其中,包含了广博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以及反复揣摩和勤奋练习,缺一不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阅读只能提供装饰我们头脑的材料,思索才能将我们阅读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思想。”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奔波于工作、家庭、社交,或者被手机、电脑等屏幕吸引,没有时间或者意愿进行阅读、深入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习焦虑和知识的恐慌多有发生,尽管如此,“二手知识”也不是拯救知识贫乏的“神药”,不应该成为提升认知的捷径。“五分钟×××”“从零开始×××”“带你读遍×××”不会让一个菜鸟通过每天五分钟阅读专栏走上博学的道路。说到底,这世上没有什么终南捷径,众多明星导师、行业大V所说的“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传授最稀缺的知识、拓展认知的边界、颠覆思维的方式、进行知识迭代”只是忽悠付费的幌子。大多数时候,所谓对知识的付费、对自己的投资只是帮助内容创业者完成了变现。

     

        当然,不能否认市场上还是有一些不错的付费内容,传播元知识,倡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耐下心来花时间去学也多有裨益。公众在享受阅读选择权时,需要加强理性思考和判断;内容生产者也要顺应时代主题和个性化需求来提供真实、有品质、正能量的信息,推动知识付费进一步走向健康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作者:张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