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小鲜肉”别恃宠而骄

    作者:王鹏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9日 12版)

        【见仁见智】

        围绕“小鲜肉”的批评之声,自得名之日起便不绝于耳。然而,像在今年“两会”内外,宋丹丹、陈道明、高满堂等明星委员纷纷聚焦“小鲜肉”话题,编剧宋方金借由社交媒体将卧底横店的实录发布出去,与“IP演员”正面交锋,引发线上线下持续热议,则实属罕见。高片酬、耍大牌、不敬业等是“小鲜肉”遭遇集体诟病的原因。然而,论及“影视行业的‘鲜肉’之困是谁之过?”,则应由共谋的明星、粉丝、产业、大数据等一并承担。

     

        面对“互联网+”时代急剧变动的文化消费场,影视行业一些短视者在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论的驱使下,陷入被粉丝意志裹挟的价值悖谬中,视“小鲜肉”为赚取快钱的法宝。大量热钱和投机性投资主体的介入,更是将“鲜肉”粉丝群的喜好扩大为全民口味,全然无视“小鲜肉”滥用替身、“表情包”表演、抠像演出对影视行规和演员自律准则的破坏。作为被大数据海量信息源定义的稀缺资源,“小鲜肉”成了被产业资本过度消费而信誉透支的产品。而低幼粉丝群对偶像过度欲望化的溺爱追捧和一味袒护,也助长了影视圈利用流量“鲜肉”、IP明星炮制话题影视剧的不良风气。但是,市场的纵容、资本的绑架、粉丝的狂热都不能成为“小鲜肉”道德失范、价值观错位、突破认知底线的借口,影视圈更不应成为“小鲜肉”们的作秀场。

     

        出题容易,破题难。破解“小鲜肉”之困,内外兼修是关键。从外看,“鲜肉”们恃宠而骄的行为背后,蕴藏着我国影视产业发展中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难题。其一,由于影视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制片方习惯以票房、收视率作为考量作品成败的唯一标尺。一些高度依赖粉丝贡献的“鲜肉”作品,即便口碑不济,也依旧能满足制片方的逐利考量,长此以往,影视圈便陷入了争抢“鲜肉”,炮制粗制滥造粉丝定制文化产品的怪圈之中。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产业境遇,就应该在“互联网+”时代重新细化影视评价标准,从艺术本体、产业效能、社会贡献等多方面重新制定影视评价细则,合理地规避专业评价、受众评价和市场检视之间因角度不同而引发的争议,杜绝评价绑架和恶意评价对影视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公正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二,目前中国影视产业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对本土市场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拓展不足,也助长了“鲜肉”作品的霸屏现象。近年来,电影市场对东方奇观大片的狂热慢慢降下温来,文艺片又偏向于作者自我表达而难以与当下主流观众群体形成情感共鸣,供需之间的这道裂痕“恰巧”成就了轻文化风潮与“小鲜肉”经济学联姻的产业变局。过度的造星运动和对IP明星、流量“鲜肉”等稀缺资源的追逐让影视产业陷入内耗。健康的产业既要有在本土市场吃得开的产品,更要有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影视从业者打破过度依赖人气明星、粉丝经济的内销型壁垒,在全球影视产业互利共赢的格局中,深挖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凭借独具东方神韵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影视作品撬动全球市场,通过要素创新、价值创造、渠道拓展,构建风险共担的复合型产业盈利模式。其三,破解中国影视产业供需矛盾,建构健全的分众化影视消费市场迫在眉睫。我们只有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这个利器,通过周密调研、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对观众进行文化水平、观影特点、类型需求的缜密细分,合理分配影视资源,制作品质精良、艺术精湛的多样文化产品,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打开中国影视产业链新的消费增长极,才能真正跳出“小鲜肉”和粉丝影视剧的魔咒,开创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产业新路。

     

        从内看,“小鲜肉”亟须提升艺德修为,重塑职业价值观。“小鲜肉”之“鲜”,贵在保鲜,重在长鲜。要“鲜肉们”改掉耍大牌、演技差、不敬业等毛病,必须落实到提升演员艺德修为与重塑职业价值观两个方面。聚光灯下、万众瞩目是职业赋予“鲜肉们”的光环,更应成为他们严格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一种要求。学好艺,先做人。那些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无不是通过几十年如一日质朴沉潜的艺术修为、言行合一的人格操守以及所塑造的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才被人称颂的。影视圈不是名利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成名观不应成为演员们的职业追求。少年得志的“小鲜肉”更不应将自我膨胀、恃宠而骄的错误观念视为职业价值的体现。演员最大的价值在于塑造角色,通过人物形象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生活是演员汲取艺术灵感的土壤,潜心钻研、用心揣摩是角色塑造的核心,生动传神的表演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关键。“小鲜肉”只有摆脱铜臭气、逐利心,重塑“戏比天大”的职业观,以高尚的艺术修为、良好的社会形象,奉献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影视作品,才能在市场的淘洗中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作者:王鹏 系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