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广州:

    “西村模式”打造垃圾分类数据库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2日 07版)

        【垃圾分类·新进展新探索】

     

        本报讯(记者吴春燕)“我的主要任务是回收废旧木料、家具、玻璃瓶等低附加值的废弃物,每天必须把废物回收的详细数据记录在案,再交给促进中心汇总。”广州垃圾分类促进中心驻点荔湾区西村街的垃圾分类服务队队员贾新生说。让老贾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点滴数据汇总后所形成的垃圾分类数据库,成了“西村模式”的亮点、重点和价值所在。2014年年初,老贾每月回收废弃玻璃瓶大约800斤,如今增至2000多斤;同期在整个西村,包括废旧木料和玻璃在内的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量,也从最初的每月10多吨提升至如今的近百吨。

     

        据统计,西村街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60吨,可回收厨余垃圾3吨及低值可回收物两吨,减少了送去填埋或焚烧的垃圾数量,实现垃圾减量8.3%。广州垃圾分类促进中心组织人力对全街路面商铺的生活废弃物排放种类、数量等进行摸底调查,逐步厘清各单位、各类型垃圾的产出与流向,再结合日常从一线服务队员处收集的对各户居民垃圾回收种类与数量的详细记录,最终形成整个西村街垃圾产出的分类数据库——全广州第一个垃圾分类数据库。

     

        “如此庞大的回收量,供应给再生资源企业,垃圾立马就成宝了。”负责具体实施分类的公司总经理杨静山说,数据库数据可以有效引导垃圾回收方与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形成对接,促成资源循环利用与废物利润变现。按照目前市场价格及广州现行垃圾处置补贴政策计算,每年仅西村街回收木材、玻璃、餐厨垃圾所产生的收入就接近20万元,同时避免木材、玻璃、餐厨垃圾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经济收益超过80万元。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说,“西村模式”作为该单位近年鼓励街道引入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工作较为成功的案例,客观地反映出了广州垃圾分类工作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全民动员”原则的现状。近年来,广州市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使企业成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除了荔湾“西村模式”外,还形成了以智能回收系统搭建数据中心的海珠“轻工模式”、以环卫站直接对接回收企业的越秀“珠光模式”等一批各具优势、各有特色的垃圾分类企业化服务模式和具有示范意义、可推广、可持续的垃圾分类“广州经验”,全市已有32条街道引入了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初步实现垃圾减量的目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