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

    汝为魁

    作者:杭侃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1日 12版)
    ●北宋·汝窑瓷熏炉(残)●出土地点: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器物年代:北宋(960-1127)●保存地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宋·绿釉狻猊熏炉的底座,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吴正臣夫妇墓出土。
    高丽王朝(十二世纪)·青瓷狻猊香炉,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高丽青瓷是高丽王朝陶瓷艺术的代表,受中国青瓷影响而发展起来。

        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说明宋人便认为汝窑是当时最好的瓷器。但汝窑在北宋产量很小,至南宋初期已十分难得,后代连窑址都杳无可寻了。

     

        汝窑生产的核心区直到2000年才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被确认。上图这件莲花座,便出土于窑址中的澄泥池。它下部是田田的荷叶,中间束腰部分原有突出的龙首,上部是由三层仰莲瓣装饰的莲台,莲台有母口,因此,莲花座上应还有一个子口与之相合的物件。它虽不是一件完整器,却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被用作装饰纹样,佛像宝座、器物托座、佛塔基座上随处可见盛开的莲花。这样一个器座,上面坐的是什么呢?一尊佛像、一件器物、还是一个立体的雕塑?

     

        如果是一尊佛像呢?底部荷叶的曲线尤为生动,但是用于精神崇拜的偶像之下,会使得偶像的严肃性遭到消解。如果是一件温碗呢?两宋时期以莲花装饰的托座很多,拿得稳当是这类器物最基本的设计要求。

     

        假如是一只颇具动感的狮子,从狮子口中吐出缭绕的香烟,与底座的曲线正好动静相配呢?

     

        这样一个想象的场景,确实曾出现在宋人的记述中。宋徽宗宣和年间,徐兢奉命出使高丽,在他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提到高丽青瓷有一款“狻猊出香”,并和“汝州新窑器”相联系:“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出香即熏炉,狻猊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九子,形态却各不相同。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出现在熏炉上,是它的性情使然。

     

        李清照的《醉花阴》曾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句,描绘的便是一尊金属质地的兽形熏炉,可知那时这一题材有多种材质。瑞脑即龙脑,可用作熏香。炉中香料逐渐燃尽,室外的薄雾浓云,心中的怅然神伤,都在这袅袅香烟中郁结,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

     

        徐兢提到的“汝州新窑器”,就是陶瓷史上被赞誉最多的汝窑,北宋时期北方汝窑、耀州窑等青瓷器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瓷器业“南青北白”的局面。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宋高宗赵构驾临权臣张俊家。为了迎接高宗的到来,张家举办了堪称极尽奢侈的一桌筵席,筵席的菜单和礼品,被详细地记在了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里,礼品清单中竟有“近尤难得”的汝窑瓷器十六件,充分体现了张俊在南宋将领中“最多赀”。

     

        高宗对汝瓷极为珍爱,当太上皇之后还曾于德寿宫陈列“天青汝窑”,他宠爱的刘贵妃“善画,每用奉华印”,传世的汝窑瓷器底部有刻“奉华”款者。宫廷对汝窑的喜好,导致了南宋官窑的仿烧,南宋官窑中有造型与汝窑这件莲花座相似的残器,但毕竟原料和烧造条件有所不同,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

     

        汝窑这件器座莲瓣饱满、简洁而静雅,釉薄的地方胎体依稀可见,甚至有的莲瓣上釉层剥落,但却由此给了器物更多的层次感和岁月的磨痕,下部的荷叶优美灵动,千载之下,你仍可以想见当初制器的工匠,塑造出它时眸间嘴角的得意之色。

     

        南宋偏安东南之后,对奢侈品的追求较之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周密《武林旧事》载“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在销金锅儿的奢靡中,南宋的工艺细腻精致,只是在“东南妩媚,雌了男儿”的氛围中,工匠尚在,却少了精神。

     

    源流一物说

     

        “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乾隆皇帝在为清宫藏汝窑瓷器所题的诗句里,慨叹德寿宫中玩赏汝瓷的宋高宗,似乎早已忘记父兄曾被囚禁在金人的五国城。

     

        而被宋人遗落在北方的汝窑窑址,随着金代统治者的审美偏好而消亡,“陶穴杳无存”。但沉睡于窑址中的残器,仍封存着动人的信息,这也是考古的魅力与意义所在,我们一直在寻找,从未忘记。

     

        (作者:杭侃 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