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3日 星期一

    敦煌文化遗产:盛世风采肇复兴

    作者:郝春文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3日 14版)
    莫高窟第290窟菩萨—北周(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敦煌古代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拟从两个角度试作阐述。

     

    一、可以使公众领略古代中国处于世界领先时期的风采

     

        敦煌古代文化遗产的主体是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文化遗存。在这个长达700年的时间段,中国是世界上制度最先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兴盛的国度,科学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遗书等文化遗产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

     

        要而言之,敦煌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追求宏大和厚重的情怀

     

        这个特点以唐代的遗存表现最为鲜明。敦煌莫高窟仅有两尊巨像,即第96窟高达33米的北大像和第130窟高达26米的南大像,分别兴建于武周延载二年和唐开元年间。同一时期,在敦煌以外的地区,也出现了巨形佛像,如始建于开元年间的四川乐山嘉定大佛(高达71米)等,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这种时代风貌在敦煌壁画上的表现,就是一部经画满一壁的巨型经变的出现。如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的贞观十六年阿弥陀经变(西方净土变),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场面宏大,色彩绚丽,有大小人物近百人。这些鸿篇巨制不仅可使公众充分领略唐代匠师处理巨型题材的惊人能力和气魄,也以具体的形象展示了大唐王朝的雄伟风姿。

     

        2.女性处于开放和张扬的时代

     

        从敦煌遗书和其他相关记载来看,北朝隋唐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也相对比较开放。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十余件离婚协议书(放妻书)样式。从这些材料来看,当时协议离婚的原因既有“不敬翁家”(见P.3212背“夫妻相别书”样式),也有“不和”(见P.3730背“放妻书”、S.6537背“放妻书”样式)、“不悦”(见S.5578“放妻书”、S.6537背“放妻书”样式)等因由。“不敬翁家”属于古代可以休弃妻子的“七出”之一,即“不事舅姑”(按“舅姑”即公婆——引者)。而“不和”和“不悦”不见于“七出”,应属双方情意不和,即感情不和。说明当时女子离婚再嫁都很自由,甚至可以因感情不和而协议离婚,不像宋代以后那样讲究贞节。

     

        北朝时期的石刻题记和唐代的敦煌遗书还记载当时的女子可以结成社团从事社会活动。如S.527“后周显德六年正月三日女人社再立条件”,就是一件由15个女人自愿结成的社团,从事丧葬互助和佛事活动。另,敦煌遗书S.4705记载敦煌的女子在寒食节以足踏地,连臂成行,边踏边歌。这都说明当时的女性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可以自由地在外面行走,从事各种社交活动,甚至节日期间还可以在公开场合跳集体舞。中国古代仅有的两个女皇,一个武周皇帝武则天,一个农民起义的女皇陈硕真,都产生于唐代,应是当时妇女社会地位较高的具体反映。以上事例表明,北朝隋唐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活动范围,和宋以后的记述差别很大。

     

        3.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在唐前期的敦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汉文化。唐前期的敦煌有许多传授汉文化的官私学校,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道教也十分盛行,并有由道学博士主持的道学学校。

     

        汉文化之外,在曹魏时期就传到敦煌的佛教,在唐前期达到了极盛。当时在敦煌城东一里处有中亚粟特人信奉的祆教(拜火教)神祠。这所祆庙周回五百步,院内立舍,舍内画有神主,共二十余龛。在敦煌遗书中保留的晚些时候的敦煌白画中,也有祆教尊奉的神的形象。唐前期敦煌还有景教寺院,名为大秦寺。藏经洞中就保存了七种景教经典,并且有景教经目一卷,记录景教经典36种,分别为初唐和中唐译本。此外,藏经洞中还发现了开元年间写的摩尼教经典。这些都反映了西亚、中亚宗教在敦煌流传的情况。

     

        就敦煌石窟艺术而言,无论是壁画还是塑像,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都数不胜数。因为敦煌石窟艺术是一种宣传佛教思想的文化艺术,这种佛教艺术与佛教一样发祥于印度。所以,它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早期敦煌石窟艺术在内容结构、人物造型、绘画技法和衣冠服饰等方面,都具有中西结合的特征。如敦煌莫高窟第272窟西壁的壁画,既采用了传自印度的“天竺画法”,也使用了继承汉晋壁画的传统汉地线描;其人物的衣冠服饰混杂了印度、波斯的装束,但其顶部的藻井,却是模仿我国古代建筑顶部的装饰。

     

        总之,唐前期的敦煌汇聚了中国、印度、中亚、西亚、希腊等不同系统的宗教、文化、艺术。那时因为我们制度先进、文化发达,所以我们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襟。中古时期的敦煌古代文化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处于领先时期充满活力的脉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传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要深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通过学习古代的经典文本、阅读史籍和欣赏古代的文化遗存。与阅读文字资料相比,欣赏古代文化遗存具有更生动、更具体、更直观的特征。精美的古代敦煌文书和石窟艺术遗存等敦煌文化遗产都具有资料和文物双重价值,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载体。那些楚楚动人的菩萨、勇猛刚毅的天王、精美绝伦的绢画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文书等至今仍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向我们诉说着先人曾经创造的辉煌。这些都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二、可以获得宝贵的启示和创新灵感

     

        对敦煌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宝贵的启示。如学术界通过对敦煌写本长期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很多写本具有个性特征。这类具有个性特征的写本,是个人使用的具有笔记本性质的文本。这类文本往往内容庞杂,与印刷术流行以后的印本书籍差异很大。如果用印本时代形成的认知模式来看待这些具有个性特征的写本,就很可能在无意中将其个体特征默认为一般现象,也容易对这类文本内容产生误读和困惑。这个事例提示我们,用近现代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解读古代文本,既有“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优越性,有时也会因时代局限而产生盲区。

     

        欣赏敦煌古代文明成果,还可以激发当代人的创新灵感,创作出新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如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在借鉴敦煌壁画之乐舞图像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敦煌舞,并形成了敦煌舞派,饮誉中外的舞剧《丝路花雨》就是敦煌舞派的代表作。在音乐界,也已有人依据敦煌壁画中的乐器资料,尝试复原带有敦煌特色的古代乐器。

     

        国内外美术工作者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借鉴由来已久,临摹敦煌的彩塑和壁画是很多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古代石窟艺术是滋养中国美术人才的重要土壤。敦煌莫高窟的窟顶壁画保存了大量的图案图像资料,这些图案大多色彩鲜艳、精美绝伦,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对当今的图案设计应有重要借鉴价值。

     

        敦煌遗书以写本居多,六万多件自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写本都是古代书法的标本,其书体包括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很多写本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和研究这些古代写本,相信对当代的书法创作亦有助益。

     

        总之,在借鉴古代敦煌文化遗产推陈出新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无论是文学工作者、美术工作者,还是音乐舞蹈工作者,乃至建筑学家、书法家、医学家都可以从丰富的敦煌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并据以创造出新的成果。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入研究敦煌古代文化遗产,可为这一发展战略提供历史借鉴。如果把古代的丝绸之路看作经济、文化交流的网络,这个网络经由的城镇就像一颗颗珍珠,由于敦煌位居丝绸之路的咽喉,所以它是丝绸之路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敦煌石窟和藏经洞文书中保存了很多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资料,记录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古代丝路沿线国家交往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实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提供有价值的背景资料和有益的历史借鉴。

     

        (作者:郝春文,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