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2日 星期日

    娘子压饼

    作者:本报记者 蒋新军 李建斌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2日 10版)
    烤熟后的压饼
    制作压饼

        【文化名片】

     

        当泉水从娘子关村汩汩涌出,流过水上人家,推动石磨开始磨面,压饼的第一道原料就出现了。水磨的主人苗瑞民说:“玉米面需要反复磨三遍,才足够细。”

     

        将磨细的玉米面和白面按一定比例掺水和好,放入花椒叶和适当的盐,调匀,就可以入锅了。

     

        巷子里,王永珍正在家门口制作压饼,她把面糊舀进一个造型独特的鏊子。鏊子呈圆形,分上下两块,直径二十多厘米,有长长的柄。面糊入锅,上下一夹,在炭火上反复翻几次,一分钟后,一张饼就熟了。鏊子一百多元一个,重二十多斤,翻起来并不省力。这样的饼,一张卖五六角钱,五块钱可买一包,每包八到十张,王永珍说她在娘子关最热闹的时候每天能卖三四百张。一年下来靠制作压饼能有一万多元收入。

     

        走在娘子关村的街巷里,总能闻到淡淡的饼香味儿。仅在村里就有四十多户售卖压饼的人家。他们为压饼起的名字也五花八门,有叫泉水压饼的,有叫公主脆饼的,也有叫娘子压馍的,都反映了本地的文化特色。泉水是它的独特原料,公主和娘子都是历史悠久的传说人物,丰富的人文信息,都集聚到一张薄饼上了。作为雄关下的小村,压饼也是过去行军必备的吃食。

     

        “黄金饼,薄如纸,入口碎,嘎嘣脆。”烤熟后的饼薄薄的脆脆的,在阳光下透出诱人的色泽。放入口中一咬,面、芝麻、花椒的香气渐次侵入味蕾,让人想起童年的味道。要避开风,不然大风一吹就断裂了。这个饼的宽容性强,喜欢甜的就加点糖,喜欢香的就加点芝麻,面的用料也可以更换,总能吃出新意。

     

        听说,在整个娘子关,家家户户都有鏊子,没事就自己做压饼吃。压饼虽小,却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也是山西面食文化的缩影。

     

        (本报记者 蒋新军 李建斌 本版照片选自光明图片 摄影:梁吉永 蒋新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