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2日 星期日

    古老编钟发新声

    作者:本报记者 陈旭 赵秋丽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2日 04版)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以曾侯乙编钟为基础铸造的新编钟正在展出。 本报记者 陈旭摄/光明图片

        【中华文化溯源·编钟之一】

     

        日前,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一楼大厅,人们被矗立于此的一套“曾侯乙编钟”吸引。当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冯欣欣弹奏起编钟旁的钢琴时,时缓时急、悦耳动听的编钟之音奏响……这就是由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联合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博物馆研制出的新编钟,它以曾侯乙编钟为基础,运用计算机集成控制科技、借助通用键盘界面研制而成。古老编钟重新焕发了时代活力。

     

    是音、是乐,是中国的悠扬

     

        编钟是我国古代大型的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次序排列起来悬在钟架上。敲击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演奏美妙的乐曲。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枚一组和13枚一组的。1957年,在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有13枚,音乐家随即用此演奏出《东方红》。1978年,在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编钟,它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沉睡千年的编钟奏出悠扬灵动的敲击旋律,这就是来自中国的声音。《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里的金声就是指编钟之音。中国是传统礼乐国家,作为国家礼乐重器的钟,是国家形象的标志。“从历史意义和文化传统来讲,说编钟声是中国的声音,一点也不夸张。”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张翔说。

     

        编钟的发现,标志着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2000年。尤其是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带给人们的信息是广泛的,它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

     

        但是,编钟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于宫廷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一套曾侯乙编钟之大,需要至少5个演奏者一起演奏,这或多或少制约了传统编钟登上现代舞台。

     

        如何将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音”更好地运用到现代音乐舞台,成为像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副主任冯光生这样的编钟文化研究者心中毕生的执念。历经40年,这个执念几经探索,终于美梦成真。

     

    是钟、是琴,是千年的爱恋

     

        曾侯乙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经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如今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

     

        将中国2400年历史的编钟和西方300年历史的钢琴相结合,并不是梦。

     

        2010年,烟台豪特乐器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将西洋钟自动报时系统运用到中国塔钟报时,有专家提出将其中的技术原理运用到编钟演奏中,公司董事长孙得膑随后带队到湖北省博物馆进行考察。为了让编钟得到传承和发扬,公司决定研发新编钟。“在研发过程中,不论是技术还是艺术方面,都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又都专门研究曾侯乙编钟的武汉音乐学院专家请教。最后我们联合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一起研发。”孙得膑说,“6年时间,投入2000多万元,终于成功了。”

     

        按照不同的应用场合,新编钟有舞台固定陈列和车载流动巡展两种类型,可以使用人工键盘演奏和自动控制演奏两种方式——只要做成MIDI格式的音乐作品,均可以直接由新编钟进行自动演奏。

     

        “新编钟的研制成功,使传统和当代结合、艺术和科技联姻。将来,新编钟还要继续研发,让键盘操作和手工操作相结合,留住传统演奏方式的美感,又让编钟更方便、更准确地参与到现代乐团演奏中。”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对记者说。

     

        2月18日,在“新编钟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上,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徐沛东等著名音乐家用“出乎意料、无比震撼”来形容对新编钟科研成果的感受。评委们一致认为,新编钟保持了曾侯乙编钟形制、纹饰等诸方面的青铜工艺特色,传承了传统编钟特有的“中国声音”这一本质“基因”,同时又立足当代社会音乐生活和国际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它采用国际音乐会音高标准和十二平均律进行音高设计与音准调校,尤其是通过计算机分析和集成控制技术的运用,把编钟演奏改革成将每一件钟科学配置一个钟槌,并按指令演奏发音的标准化乐器。传统编钟这一由多名演奏人员手握钟槌、钟棒的打击乐器,现在演变成以通用键盘为界面,广大钢琴、电子琴演奏者都能弹奏的普通乐器。

     

        “与至少需5人同时演奏的曾侯乙编钟不同,新编钟只需要一个人弹奏钢琴键盘,避免了多人演奏时由于力度不同造成的音准问题,而且突破了编钟只能演奏慢节奏乐曲的局限。乐器的灵魂在于声音,新编钟使金石之音得到传承。”冯光生如是说。

     

        (本报记者 陈旭 赵秋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