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手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面对的最大短板,是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如何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党和国家做出一系列部署,不仅“十三五”规划把加快农村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以谋划,而且中央政治局最近还就脱贫攻坚问题举行集体学习,讨论更好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和办法。
破解农村发展滞后和脱贫攻坚的难题,除了要做好中央部署的各项工作外,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重视农村和贫困地区人才严重匮乏问题。不论是农村土地流转实施产业化经营,还是发展规模养殖或农副产品营销;不论是因地制宜制定精准扶贫方案,还是开展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信息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行动,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人来做。离开“人”这个积极因素,特别是人才的能动作用,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都将缺乏内生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青年通过寒窗苦读考大学等途径跨入城市以后,就进入了与农村迥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很少愿意再返回乡村。近三十年来城市化的突飞猛进及城市对乡村的巨大“虹吸”效应,大量未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包括中壮年等纷纷涌入城市打工,不少乡村往往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甚至老人妇女儿童也陆续迁出。如今的乡村,多半已无法实现从人员流出到人员流入的良性循环,而主要充当了劳务输出,特别是人才净流出地的角色,乡村的凋敝和贫困化自然难以避免。
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或硬性规定城市人员下放农村,皆有悖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人往高处走”的民众的意愿,不能也无法付诸实施。当下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鼓励城市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告老还乡,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加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这不仅是基于人皆有落叶归根、报效桑梓的家乡情怀,更基于城市过于拥挤、“城市病”丛生,社会已出现返璞归真、回归田园的“逆城市化”风尚。这一点,在中老年群体,尤其是有所成就的中老年人群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和推崇。离退休人员告老还乡,具有一定的乃至较为广泛的民意基础。
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现在城市里60岁(男)或55岁(女)左右退休者,一般都身体较好,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工商企业界人士,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专家学者,多半正处于精力充足、历练成熟、能干事并会干事的人生阶段。他们退休以后多半只能在城里休闲养老,不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人才资源的无谓消耗与浪费。他们曾经有为有位,经验丰富、眼界开阔、联系广泛,若退休后返回农村,不仅能为乡村治理出谋划策、聚集资源、躬行实践,乃至干出一番事业,而且能以自己的见识及生活方式垂范乡邻、教化桑梓、传播文明、改善乡村风气;以自己的威望和身份超脱的特殊地位,影响乃至监督基层乡镇干部为民办事;同时他们生活在乡土,还能促动城市子女及亲戚朋友频繁往返乡村,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及资金流等。凡此种种,对于从根本上医治农村“空心化”顽疾,加快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保障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有序健康发展,都可起到固本培元、祛邪扶正的良好功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地区发展是否兴旺发达,与人才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密切相关。我们安徽的桐城中学,虽然坐落在一个小县城里,却因拥有优良师资人才和教学质量,不少城里人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入该校读书。如果大批离退休干部、工商企业界人士和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界的知识分子等源源不断地返回乡村,其所产生的带动效应,不仅会使农村各方面硬件和软件水平得到较快改善,而且对扭转农村“空心化”“贫困化”的状况,对于集聚乡村人才和复兴乡贤文化,可能都会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退休人员告老还乡,涉及诸多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及人员切身利益,为避免不必要的阻力,政府只宜“鼓励”“提倡”,不宜“规定”“强求”,可本着自愿原则,广开思路,按照民间化、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平稳有序地逐步推进。其回乡方式,可以返回自己原来的故乡,也可以三五好友结伴选择某一田园村落安居,还可以与一些在乡村山野建设的养老工程相结合等等。多种途径、多种形态,只要能实现宝贵的人力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乡风文明进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平衡协调发展,都应积极倡导和推广。因为这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补短板”工程添砖加瓦,也是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
去年两会,我曾提出“告老还乡,做新乡贤”的建议,引起多方关注,但不少媒体把还乡主体摘要解读为各级官员。其实,退休还乡者包括各级官员,也包括工商企业界人士,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众多知识分子。只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众志成城,在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上形成反哺乡村的强大力量,才能加快农村发展,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
作者:钱念孙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