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长镜头】
春暖花开。全国两会的召开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我们尤为关注中国的经济政策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预期,这两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今年全球贸易和投资规模。”埃及《金字塔报》记者萨米·卡姆哈维说。
在全球经济低迷、世界“反全球化”浪潮掀起的背景下,中国能否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中国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新机遇?
从G20到达沃斯,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烙入人心。
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33.2%: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国贡献”
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计,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2%,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德国之声网站报道,2016年中国对北美和欧洲的直接投资达到了历史最高点942亿美元,这是前年的两倍多。中国在全球的投资总额去年达到2000亿美元。
从“引进来”看,在去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预计下降10%至15%的背景下,中国2016年前11个月吸引外资同比增长3.9%。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大幅度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政策措施要同等适用于内外资企业;支持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
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中国开放的步伐更加坚定。
“尤其,‘一带一路’战略,给民营企业带来利好,也给世界带来机遇。”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我们开展海外并购,大力推进全球光伏电站,加大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智力资本的融合力度。从传统电气制造到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从家庭作坊式小厂到国际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实业,创新驱动。”
据统计,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2517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沿线国家对我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2905家,增长34.1%,直接投资金额458亿元;对沿线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60亿美元,增长9.7%。
57.35%: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潜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提高1.3个百分点。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16年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2182万人,农村人口减少1373万人。
“城镇化无疑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要把这种潜力转变成经济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高度关注城镇化问题。
他指出,一是要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从而提高国内需求水平,增加城市劳动力有效供给;二是要取消对大城市(包括特大和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限制,以大城市人口布局的优化、轨道交通的发展和职住分离度的降低治理大城市病,让大城市承载更多的进城落户的人口,对整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作出更大贡献;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一方面通过缩小征地范围,让农村集体土地在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切实遏制房价的增长,从而降低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门槛,另一方面通过农地退出机制的建立,加快农地流转,提高农地经营规模,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随着“三个一亿人”的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需要打开广阔空间,供给如何满足需求是一道考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东莞市瑞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曾香桂指出:“实现农民工家庭团聚的落脚点,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问题。除了城市教育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外,农民工普遍对家乡的土地权益不肯放弃,导致落户城市意愿下降。如果能把土地确权规范化,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我们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1.55万亿元:创新战略汇聚的“中国信心”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是一个国家或城市创新实力和潜力的标志。据最新统计,2016年中国R&D经费支出15500亿元,比上年增长9.4%,与GDP之比为2.08%。
从基础研究经费来看,2013年为555亿元,2016年增至798亿元,创新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一条是补齐自主创新能力这块短板,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齐让认为,原始创新就在于基础研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创新是核,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改革创新,正在激荡着发展的新活力。
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彰显“中国信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试验室成功交会对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使用我国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一场蕴含着澎湃动力的创业热潮正在掀起——2016年全国新登记企业553万户,比上年增长24.5%,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5万户。全年签订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东莞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当尽快实现和国际接轨,实现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是企业持续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
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也给世界带来机遇。从中国利用外资的结构看,2016年向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全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67.8%。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转型关键期。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今天的经济,而要看到新趋势。”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创新驱动,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激发市场的活力、社会的活力、政府的活力,这正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信心之源。
(本报记者 冯蕾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