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戏过留声 墨过留香

    ——北京市东城区“传统文化进校园”调研记

    作者:光明日报社调研小组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4日 10版)
    北京史家小学分校的学生正在上京剧形体课。董城摄/光明图片

        【薪火相传·传统文化进校园】

     

        日前,北京市东城区在基础教育领域启动了一项名为“文化传承2030工程”的新政,计划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开设京剧、书法、国学经典诵读、中医药文化、探访名人故居共五大类传统文化课程,使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这一探索东城区已坚持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校风、老师、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深刻影响,显而易见、引人深思。

     

    在传统文化中练出精气神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五个孩子身形笔直站成一排,只见他们身着或蓝或黑的大褂行头,或黑或白的髯口整齐挂在耳后,在本校教师董顺利的指点下,唱起了京剧《三家店》。

     

        在史家小学分校的一间教室里,几十个孩子坐得端端正正,双眼紧盯大屏幕上一张京戏剧照。“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姜芳老师指着图片中的戏曲人物问。几乎所有孩子都认出了英姿飒爽的穆桂英。

     

        “那谁知道这是戏曲中的哪个行当呢?”很快又有同学举手,准确答出“是武旦”。在另一间教室中,该校京昆社团的十几个学生正在随着老师的节拍进行演奏,他们或抚月琴,或奏三弦,或拉胡琴,表情投入,教室里顿时古韵悠长。

     

        2月23日,天坛东里小学操场上,全校同学在此集合列队做操。与普通健身操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个孩子手中都握着一支毛笔。当广播中的音乐响起时,孩子们双腿半蹲,挥舞起了手中的毛笔,个个神情严肃,仿佛在凝神聚气。横、竖、撇、捺、点,行笔、运笔、顿笔、收笔,数百名学生在空中写起了大字,共同演绎天坛东里小学原创的书法健身操。

     

        下课后,几所学校课间并没有老师“黑着脸”维持纪律,校园里普遍安安静静,传统文化教育的浸润作用得到彰显。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学唱京剧,手眼身法步都很有讲究,日常行、动、坐、立有了很大变化,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几年来,三所小学都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使之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从机制破题留住老传统

     

        北京市东城区位于首都核心位置,文物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多年以来,东城区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效植入学校教育,许多学校都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

     

        此次调查的三所小学,无不在书法、篆刻、国画、京剧等方面开设专门课程,有的学校还提供剪纸、脸谱绘制、中国结等传统工艺课程供学生选修。三校的共通之处是推动了校本课程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给学生全方位熏陶。

     

        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门课程固定下来,师资力量十分重要。在建设传统文化师资队伍方面,三所学校大都采用“借力外脑”的方式,充分发挥校外文化人才资源优势。

     

        在北京市、区两级政府的推动下,一批专业院团的演职人员、“非遗”传承人走到孩子们身边,言传身教。仅灯市口小学就先后邀请到京剧脸谱绘制传承人盛华、剪纸大师徐阳等十七位“非遗”大师进校进行传统工艺和艺术教学。

     

        在校外资源的协助下,挖掘、培养本校教师自行“造血”,也是各校普遍采用的“高招”。在史家小学分校,语文老师着汉服带领学生吟诵《诗经》;在天坛东里小学的书法名师工作室中,练习书法的本校教师可得到书法家郑彦伟的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三所小学的校长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持都不遗余力。作为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三校占地面积都有限,就是在这些有限的空间中,校领导千方百计为本校的特色传统文化课程辟出场地,全力保证教学有序进行。介绍起自己学校开发的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校长们也如数家珍。

     

    孩子反哺教师、家长

     

        长期以来,东城区以整体规划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为思路,以优质资源带为辐射,实现京剧、书法、诵读、中医药等课程有机融入各校课程体系。以书法课程为例,全区各中小学严格落实每周一课时的写字课教学,按照课程标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采访发现,不仅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中获益,家长和老师也派生出很多获得感。

     

        天坛东里小学校长彭爱军坦言,传统文化教育为老师们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资源和空间。学校接收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园翰墨文化的影响下,两年内就写得一手好字,当小学老师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史家小学分校校长高满洪介绍,该校借助“高等院校参与小学艺术教育”项目,依托中国戏曲学院的师资力量,开设戏曲唱腔、戏曲美术、戏曲健身操、戏曲形体四大门类课程。每次课都有本校教师随堂学习,学校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透露,70后、80后的学生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时也受到了熏陶。一开始孩子带着爸爸妈妈看戏,父母可能是硬着头皮去的,逐渐对京剧文化有了了解后,不少爸爸妈妈也入迷了。

     

        从不知到了解,从初识到思考,从点缀到浸润,传统文化的种子逐渐在东城区小学生的心中发芽,并以此为“核”,带动着校风校貌、师德师风、家风家教发生显著变化。

     

        (执笔人:董城、白慧玲、贺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