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科学家推测:

    “许昌人”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

    或代表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刘先琴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3日 12版)
    “许昌人”1号和2号头骨化石 吴秀杰供图

        3月3日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我国科学家领衔完成的《在中国许昌发现的更新世晚期古老型人类头骨》(Late Pleistocene archaic human crania from Xuchang,China)论文,论文称在中国许昌发现的生活于更新世的“许昌人”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研究人员认为,“许昌人”头骨形态无法归于任何一个已知的古老型人类类群,却同时具有北京人、尼安德特人,甚至现代人的某些特征。这将为研究人类,特别是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再添重要证据。

     

        这项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完成的。

     

    艰难的发现:

    沙海拣金,碎骨拼图

     

        简单地说,科学家把与考古学上发现的与现代人类不同的古人类,都称为古老型人类,比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等。但古人类化石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稀少,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说:“古人类化石是难以保存的,一是当时古人类比较少,二是当时人类属于被捕食者,能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所以哪怕发现一颗古人类的牙齿化石,都十分困难。”

     

        在位于郑州市陇海路北三街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静谧的小院内,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向记者展示了高清晰度CT扫描、手工及三维虚拟复原的“许昌人”头盖骨照片。

     

        2005年以来,科学家们在河南省许昌市的灵井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挖掘——这就像要在浩瀚的沙漠中寻找被隐藏的数粒金沙,2007年考古队发现了23块碎骨,16块能够被拼接在一起,之后直至2014年,才又发现了20多块碎骨,总计45件人类头骨碎片化石。

     

        经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周力平教授等专家测定,“许昌人”生活在距今10.5万年至12.5万年之间。通过科学家们历时两年的拼接和比较,“许昌人”头骨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项研究以化石形态特征和可靠的地层年代数据提供了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形态变异及演化模式的关键证据。”李占扬说。

     

        这些头骨碎片代表5个个体,其中1号和2号个体相对较为完整。“许昌1号”由26块游离的头骨碎片组成,复原后的头骨保留有脑颅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代表一个年轻的男性个体;“许昌2号”头骨由16块游离的碎片拼接而成,复原后的头骨保存有脑颅的后部,为一较为年轻的成年个体。

     

    特殊的“许昌人”:

    晚期古老型人向现代人演化的过渡类型

     

        “特殊。”吴秀杰用这个词来描述“许昌人”:“‘许昌人’头骨呈现复杂的混合及镶嵌性形态特征,头骨呈现出更新世晚期人类、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也有与现代人类相似的特征,我们倾向于认为‘许昌人’是晚期古老型人向现代人演化的过渡类型。”

     

        吴秀杰介绍,科学家们尝试从碎骨中提取DNA,但失败了。不过,从头骨形态上,也能看出端倪。首先,“许昌人”的脑颅明显扩大并呈纤维化,这与其他地区出土的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早期的古人类化石有一致性,进一步证实这一时期的人类具有相似的演化模式。

     

        其次,“许昌人”具有东亚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如周口店直立人、和县直立人等的原始及共同特征,比如低矮的头骨穹隆、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等。吴秀杰说:“这提示我们,从更新世中、晚期,东亚古人类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连续演化模式。”

     

        最奇特的是,“许昌人”头骨上也发现了与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相似的两个独特性状:一个性状表现在项区,包括不发达的枕圆枕、不明显的枕外隆突伴随其上面的凹陷;另外一个性状是内耳迷路的模式,前、后半规管相对较小,外半规管相对于后半规管的位置较为靠上。“这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可能曾有过基因交流。”吴秀杰说。

     

        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进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扬推断:在“许昌人”之前,东亚大陆极度寒冷,“许昌人”的先辈向气候温和的欧洲迁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杂交。在距今12.8万年至7.4万年间,气候转暖,这批古人类重返家园。这种迁移因气候波动可能进行过多次。

     

    重要的“许昌人”:

    可能代表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在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中,多地起源说和非洲起源说一直争论不断。“许昌人”的发现、身份确认,虽然不能为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画上句号,却有助于让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深入一步。

     

        吴秀杰说,“许昌人”很可能代表着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从他们头骨的形态特征上看,既有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也可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有基因交流”。她介绍,中国古人类学家近10年来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发掘和化石研究工作,先后在湖北郧西黄龙洞、湖南道县福岩洞、安徽东至华龙洞等地发现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对中国更新世中、晚期人类演化认识进一步深化。“许昌人”的发现,为了解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直接祖先的地区分布及化石特征,提供了可靠的化石证据。

     

        “我们倾向于认为,东亚古人类的演化既不是简单地线性进化,即割裂、单独地本地起源并演化;也不是被取代,即被走出非洲的现代人类完全替代。”吴秀杰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类不同类群多次迁徙和交流的痕迹。在晚更新世早期,东亚地区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群体,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基因交流。”

     

        (综合本报北京、郑州3月3日电 本报记者 齐芳 刘先琴)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