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3日 星期四

    传统文化保护可借助技术力量

    作者:封寿炎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3日 02版)

        应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

     

        据媒体报道,近期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受到部分专家批评,这个耗资上亿元的项目被指质量堪忧。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更为严重的质疑——在数字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极其珍贵的原声母带竟然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日本公司,使它们有可能被盗录、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至今未见权威的结论认定。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曾经说过,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对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进行抢救整理,通过数字化方式使其得到永久性保存,毫无疑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在于,在获得永久性保存之后,这些音像历史资料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

     

        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里,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第一重悖论是,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但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时尚潮流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地方性经验。但是,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人尤其是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日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了契机。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完全可以为传统文化所用,促使传统文化升级换代。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受限于交通条件和传播技术,只能在有限的地域里生存发展,但信息化、技术化的技术力量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获得知音。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毫无障碍地聚集,形成独特的文化群落,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举例来说,2013年启动的“京剧电影工程”先后确定了10部经典篇目,首部完成的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首映,两年多来一直热度不减。这种蕴藏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再如,秦腔是典型的地方性剧种,流行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推出的音乐作品,使得秦腔在短时间内引爆微信朋友圈。这些成功经验,完全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契机。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应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复兴和繁荣。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