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记者梳理出其中数字,展现“十三五”时期文物事业新“利好”。
2个转变5大突破
“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将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两个转变”: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
“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将在5个方面谋求突破。一是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研究制定不可移动文物降级撤销和馆藏文物退出机制。二是健全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和效果评估。三是研究制定文物保护补偿办法。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五是增强文物保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导向性。
5大工程让文物活起来
《规划》中设立了“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专章。国家文物局配套进行5大工程,包括国家记忆工程、“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可移动文物资源共享工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工程、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
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观众人数达到8亿人次/年。目前,全国平均29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7大工程加大科技、法治、人才建设
国家文物局将加大科技、法治、人才建设力度。国家文物局配套了7个工程:文物保护科技示范工程、智慧博物馆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装备应用示范工程、文物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文物宣传传播能力提升工程、文博人才培养“金鼎工程”、民间匠人传统工艺传承工程。
(本报记者 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