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儿的喜事办得简单,订婚加婚礼,两天时间,儿媳妇就进家了!”农历正月初六,在河南省沈丘县刘湾镇朱李庄村,聊起春节前刚刚为儿子操办完的婚事,肖殿波连连说:“喜事俭办好。”
订婚时,没有照相、换帖等仪式,结婚时也没有“看九天”“叫对月”“闹洞房”。4辆婚车、6桌婚宴,每桌标准不超过300元,婚礼简单却不失礼节。说起自己的婚事肖银龙很满意:“省下的钱孝敬父母,用来过日子,挺好。”
朱李庄人坚持的“喜事不添箱,丧事不发丧”的“新规”,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新规始于一个人——老赤脚医生肖振明。1991年,肖振明的母亲去世,他将老人遗体火化后就直接下葬了。那时候,村里办丧事,不仅是披麻戴孝,吹吹打打,程序繁多,而且吃喝盛行,花费巨大,一场丧事下来,半年收入全搭进去,更有甚者,事后欠下不少外债。村党支部书记肖宏伟介绍说:“肖振明是行医世家,在村里很有威望,家庭条件也不错,最有条件大操大办丧事。”
自从肖振明为母亲简办丧事开始,村干部抓住这一典型,广泛宣传引导,大家有了参照的例子,也逐步认可了这一做法。那时候大家常说,肖医生在村里是个“面子人”,办丧事这么简单都不觉得丢面儿,咱还担心啥面子。
年复一年,新规渐成习俗。朱李庄村两委班子几经更换,但新事新办、厚养薄葬的习俗从未改换,党员干部带头坚持。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好习俗也遇到了新挑战。朱李庄村就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的红白理事会监督协会,吸纳政治觉悟高、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村民为成员,对村红白事操办作出“硬性规定”:红事每桌控制在300元、白事每桌不超过200元标准,对违规大操大办的村民取消其参与村内评先评优资格,划出了守住清纯村风的红线。
“27年来,雷打不动坚持移风易俗,朱李庄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村风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刘湾镇镇长高光说。
(本报记者 崔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