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2日 星期日

    跬步千里长,艺德传家久

    ——“京剧谭门”的时代留影

    作者:本报记者 鲁博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2日 05版)
    谭家全家福:后排右一为谭孝曾,右二为其父谭元寿,中坐者右为其祖父谭富英,左为祖母杨淑珍,祖母左侧坐沙发者为其母王振荣。光明图片
    谭家全家福:从右至左分别为谭孝曾、谭元寿、谭正岩、王振荣、阎桂祥(谭孝曾妻)。光明图片

        【全家福里的家国情怀】

     

        说起中国的国粹,不得不提京剧。而说起京剧世家,就不得不提近两百年来延续七代共40多人从事京剧事业的“京剧谭门”。

     

        自19世纪中叶第一代谭门代表谭志道出湖北江夏、经津门入京,闯出一番事业以来,谭门风云人物辈出。从清末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到后来“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再到如今仍活跃于京剧舞台的谭孝曾父子,谭门七代可谓京剧发展的一个缩影。

     

        巧的是,谭门子弟还一直保持着“留影”的传统。从1905年谭鑫培主演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1933年谭富英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影片《四郎探母》,影像成为谭氏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其中,全家福照片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张黑白照片是1963年拍的,当时我才十四五岁。一大家人都住在大外廊营1号的谭宅故居。”如今的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告诉记者,当时恰逢新华社记者来访,大家便聚到祖父的客厅,拍下这张全家福。1963年,谭孝曾还在戏校苦练基本功,祖父和父亲,正是他心中的榜样——祖父谭富英功成名就之后从事教育、父亲谭元寿后来凭《沙家浜》中郭建光一角儿闻名。

     

        谭孝曾介绍,成就的背后绝非偶然,父亲谭元寿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已挑班,武戏可演《三岔口》《金钱豹》,文戏能攻谭派经典,胸中剧目不下一两百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京剧艺人靠的是点滴积累,台下的叫好绝不是投机取巧能赚来的。”

     

        “1986年左右,我带上妻儿去看望住在东大桥的父母亲,当时我儿子谭正岩刚7岁,父亲正达到艺术上炉火纯青的时期。”谭孝曾说。 

     

        从80年代到90年代,谭元寿演出了《失空斩》《定军山》《战太平》等许多谭派老生代表剧目,大放异彩,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别出心裁的改良整理,深受观众认可。

     

        谭孝曾说,祖父、父亲两代在科班毕业,须“吃得苦中苦”,新中国戏校更正规了,在练基本功上也毫不含糊,这是艺术的传承。谭门以传统立家,长幼有序。譬如1963年的全家福中,看似零散分布,却是各依辈分排开,这是道德的传承。谭门以朴素传家,衣服一穿便是几十年,这是精神的传承。

     

        “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谭门京剧能传七代之久,是倚靠道德、精神、艺术的一脉相承。”这是纵横舞台50余年的谭孝曾心底最深的体会。

     

        如今,谭孝曾已年近古稀,但在京剧舞台上仍焕发着神采。两年前,由他出演的京剧电影《状元媒》上映,这既是对谭门京剧留影的传承,也是返本开新。今年适逢其高祖谭鑫培诞辰170周年,谭孝曾说,过几个月他还要带着儿子谭正岩回祖籍江夏,一面纪念谭氏一门,一面广收门徒,为传统文化造势,也为谭派艺术、为京剧的传承延续香火。

     

        (本报记者 鲁博林)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