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5日 星期日

    青岛李沧区

    让“分流职工”生活有着落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朱楠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5日 03版)

        一年多前,赵琴还是青岛钢铁集团销售部的一名员工。2015年年底,青钢集团关停落后产能,整体搬迁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赵琴成了几千名待分流职工中的一员。

     

        “分流失业之后,我彷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16年7月,我发现李沧区成立了‘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就业创业孵化中心’。”赵琴说,她走进孵化中心了解情况,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之路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李沧区是青岛市的老工业区,也是‘去产能’的重点区域,在全市推进的110家搬迁企业里,李沧区就占到了55家。仅2015年年底青岛钢铁、青岛碱业两家老工业企业搬迁,就一次性分流职工6000多人,其中3475人留在了李沧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青岛市李沧区人社局办公室主任彭永法说,这么多分流职工,每个人年龄、学历、技能、就业意愿不尽相同,不可能搞一刀切。

     

        为了更好地服务分流职工,李沧区专门成立了“分流职工再就业创业领导小组”,实施服务方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职工主体,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组合拳”,推动分流职工中有专长、有闯劲的一部分人主动创业,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有效益的分流职工安置路子。

     

        “区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非常好,我不仅享受了1万元的创业补贴,而且还申请了用人单位吸纳分流职工就业岗位补贴。”赵琴说,在孵化中心的帮助下,她选择了自主创业,注册成立了青岛惠嘉通达商贸有限公司,对外承接安装工程、商贸物流等业务,创业半年多,公司用工就已经超过10人,营业额达到40万元。

     

        为了让分流职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平稳转变,李沧区还建立了分流职工通讯录、微信群,目前已推送就业信息超过3.5万条;每周二、周五还有面向分流职工的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同时,区政府还重点提供家政服务、育婴师、维修电工、汽车维修等符合分流职工群体特征的专业技能培训服务,有近500人参加了分流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在分流职工就业创业中心,丁原亮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1981年参加工作的丁原亮曾是青钢集团职工食堂的一位老师傅,因为年龄大,找工作有难度,李沧区人社局通过努力协调,帮助丁原亮找到了一份厨师工作。

     

        “对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就业困难人员,我们一直加大托底安置的力度,通过开辟社区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予以适当安置;对于生活确有困难的分流职工家庭,要在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资助。总之,我们努力让每一位分流职工都过上好日子,都能体会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彭永法说。(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朱 楠)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