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5日 星期日

    凉山村的龙灯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5日 03版)

        正月里,贵州省石阡县凉山村舞龙灯队伍格外热闹,扛着龙头的李忠国脸上笑开了花。他2013年以4.5万元入股村里的合作社,今年分到了2.7万元红利,这已经是他连续三年分红了。舞龙尾的汪军山特别起劲,去年初刚入股合作社,今年分红加工资将近9万元收入,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彻底告别了外出打工的漂泊生活。

     

        春节前夕,凉山村举行了一次“感党恩·话发展·战贫困·奔小康”为主题的分红仪式,今年分红总额180万元,比去年又多了100多万元。几年前,凉山还是个贫困户占比80%、村集体经济为负数的穷村,通过建立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不仅在2016年整村脱贫出列,还把生产组织模式向外村输出,帮助周边群众致富。村支书、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文安拿起话筒说道:“今年我们合作社喜获丰收,马铃薯产业和合作社组建的劳务队扣除成本后获利共计180万元。我们将按照新制定的‘62155’分配模式进行分红:60%社员分红,20%作为滚动发展资金,10%作为合作社费用,5%作为村级集体发展,5%无偿赠予社会保障兜底贫困户作入股资金。现在,开始分红!”话音一落,70位入股村民分成四组,分别上台领取现金。

     

        据石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玲介绍,凉山村海拔高,土地贫瘠,易干易旱。以前,各家各户依靠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马铃薯,有的需靠政府救济维持温饱,加上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有的十多年没有回来过,让山村变得更加荒凉。常年在外打拼、已经事业有成的李文安毅然回到村里,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入股、党员带动等方式,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和脱毒马铃薯产业,同时组建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社员”发展模式,从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举行这个仪式就是要让全村群众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用实际行动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唤起大家‘不甘贫穷、不甘落后’的精神,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携手迈向小康生活。”李文安告诉记者。(本报记者 吕 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