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5日 星期日

    发现翠云廊

    两千年生命与心灵的对话

    作者:本报记者 马晨山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5日 10版)
    翠云廊叠翠
    剑阁柏
    古道夕阳
    合抱帅大柏
    千年古柏
    拦马墙
    陡峭鸟道

        编者按

     

        在古代,驿道两旁栽种柏树,本不足为奇。但位于四川剑阁的翠云廊是一道奇观,“三百里程十万树”是用来形容翠云廊的诗句,可见其古柏历史之久,数量之多,规模之大。

     

        这些上至先秦,下涵明清的廊中古柏,拥有着吐纳2000余年历史的博大胸襟,是数千年沧桑变化的见证者,是蜀道文化的傲骨脊梁。本期,让我们一同去发现翠云廊,共同感受古蜀道历史的“活化石“。

     

        古蜀道上的翠云廊,是一个传奇。这是一条由数万株千年古柏形成的绿色长廊,当你踏上古石板路时,一下子就会进入岁月的记忆;面对着苍劲有力、坚韧魁梧的古柏群,你仿佛听到心灵与2000年生命对话的声音。

     

        清代诗人乔钵诗云:“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中。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翠云廊的名字就是由这首诗而来,其中“三百里程十万树”并非夸大,直至今日,单是四川省剑阁县境内的古蜀道上就仍然茂盛地生长着近8000株古柏。整个翠云廊以剑阁县普安镇为中心,东南到阆中,西南接梓潼,北至昭化,规模庞大,气势如虹。上万棵千年古柏虽历经风雨沧桑,但仍如巨龙一样盘卧在剑门山脉的山峦沟壑间。

     

        2500年前,这里荒无人烟,除了茅草杂树,就是石头。秦始皇为了显示天子威仪,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的驿道,并在其两旁种上成排的柏树;蜀汉时,张飞任巴西太守,令士兵和百姓沿驿道植树,在翠云廊等地种下“张飞柏”,也留下了“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神奇传说;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工作时,翠云廊沿途树木棵数是官员的重要交接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年年植树,人人爱柏成为剑阁人的行动自觉。一株株古柏的生长,浸润着日月光华,也凝聚着人民的勤劳和汗水,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

     

    那是一抹怎样的绿

     

        前人植树时的汗水层层洒在山间地头,一株株幼柏在这里“安营扎寨”,生根开花。斗转星移,幼柏慢慢长大,古老的柏树用特有的方式向人们吐露芬芳。它们站在那里,给人们指示路的方向,帮助你记住行走的里程。雨天,它们张开双臂,让雨水远离路基;烈日当头,它们撑开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人们送去阵阵清凉。

     

        翠云廊的绿是那种一碧万顷、鲜翠欲滴的绿。它蔚然成林,如苍龙蜿蜒,翠碧连云,气贯长天。走近翠云廊,你会有种莫名的感动,这是一种让人心跳加速的绿,让人忍不住想冲上去拥抱它、呼吸它,而你真正靠近它的时候,顷刻间就会感受到顽强的生命血脉正从每一株古柏中散发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古柏森森,千姿百态,有的青筋暴露、皮若龟甲,尽展岁月的沧桑;有的一柱冲天,直插云端,讲述生命的顽强;有的气势雄伟,遮天盖地,让你时刻感受着自然的力量。

     

        这种绿,经过2000多年的洗礼,直入你心脾。看着它,哪怕只有一眼,都永远无法从心中抹去。这种绿是纯洁的,望着它,你会自动屏住呼吸。这种绿是清澈的,走近它,顷刻你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这种绿是有生命的,靠近它,你心底片刻间就会产生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绿是静谧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按捺住心跳,抑制不住想悄悄地、静静地抚摸它,心里不由地发出赞叹:这是一首怎样的绿色交响!

     

    生命与心灵的对话

     

        漫步在翠云廊,你会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力量。这是一条穿越时空承接无数历史记忆的绿色长廊、时空长廊,在这条古道上,跑过了多少车辆战马,经历了多少历史沧桑,走过了多少风流人物。走在石板路上,你会想到李白在柏树间是如何发出蜀道之难的感叹;树冠下,陆游在牵驴避雨,吟出“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之词;在古道的记忆里,唐玄宗是如何在离愁别绪中缓缓在这条路上行走。

     

        古蜀道横亘千里,在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多种文化和故事的记录,让蜀道升华为一段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记忆,它已成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标本。“绝壁悬崖阁道连,惶惶巴蜀几更年。剑石野僧镌梵像,嘉陵江月印心禅。”不难想象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先民行走在崇山峻岭间,脚步虽然艰辛,但向往坦途,改变行路难、创造美好生活是他们毕生努力的目标。朴实的山民背着沉重的背篓,匍匐着身子,攀援在陡峭的山壁上,用着并不锋利的工具在一点点挖掘,一寸寸凿石,一筐筐背土,一棵棵植树,一代代传承。古代先民用他们的意志和双手,用他们的汗水和生命在凄风苦雨中筑路,为后世开出了坦途。虽然那些身影并不伟岸,但在云雾中留下了永恒。更神奇的是这片土地,它用热情的怀抱,默默中孕育并滋养了永恒不朽的生命力量。它见证了历史,也创造了历史,有谁能否定它们是历史的主角?

     

        在这片绿色的交响里,既能听见历史上战马的蹄声,又能听见古今诗人的吟唱,它浓缩了几千年华夏文明。植物学家称它为“森林化石”,文物专家视它为“蜀道灵魂”,国际媒体则赞它“比欧洲罗马大道更古老、更美丽”“举世无双的奇观”。

     

        这一路逶迤连绵,环云耸翠,夹道成廊。这些古柏上至秦汉,下涵明清,拥有着吐纳历代文明的博大胸襟,又有谁能说这些树不是在寻求最大的生命自由,成就了历史上最温情有趣的生活画卷。(本报记者 马晨山)

     

        本版照片选自光明图片 摄影:周官正 徐 婧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