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9日 星期日

    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

    作者:李树新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9日 03版)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多杰东智用藏文书写“家和万事兴”。
    蒙文书法家哈塔斤·巴·哈斯其劳题写“家和万事兴”。
    喀什大学教授麦提热依木·吐尔逊题写谚语:“兄弟的团结有马骑,姐妹的团结有饭吃。”

        邻里关系是指由于地缘相邻、住地毗连的人群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周朝时期,邻、里指的是地方户籍组织的两个单位。《周礼》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每五户家庭构成“邻”,每五邻构成“里”,也引申为相连接的家户,故有“邻居”“乡里”的说法。如今,人们一提到“左邻右舍”“街坊邻居”“乡里乡亲”,就会想到生活在自己周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那些人,亲近之感油然而生。

        中国人十分重视邻里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就有了重视邻里关系的谚语“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南史·吕僧珍传》出现了“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的说法,而中华各民族的熟语里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关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文化谚语。

        邻里的基本功能是相互支持。住地毗连的人们,彼此间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他们在小范围区域内彼此提供合理的相互保护和帮助,在生活中互通有无,共同解决生活难题等,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安全感和信任感。比如,汉语谚语“远亲不如近邻”“宁恼远亲,不恼近邻”“人到难处邻里来”,蒙古族谚语“失去邻里的信任,犹如瞎掉了两眼;失去前进的勇气,犹如断掉了双腿”,藏族谚语“没有木头,支不起帐房;没有邻居,过不好日子”,维吾尔族谚语“邻居平安,自己也平安”,柯尔克孜族谚语“你父亲在世时,就要了解邻居”,白族谚语“十家远亲比不上三家近邻”,瑶族谚语“十个远亲,不如一个近邻”,朝鲜族谚语“花三两钱买房子,花千两银择邻居”,傣族谚语“父母妻儿家中宝,邻里乡邻世上亲”,侗族谚语“水路不比山路近,远亲不如乡邻亲”等,都是中华民族相帮相助、相扶相助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

        “邻居处不好,如同围墙倒”“邻家失火,不救自危”,邻里之间需要相互帮助,也需要相容相让,要讲究邻里道德,不能与邻为善,邻里关系还是搞不好的。古人已经用谚语把邻里关系的处理当作一种道德规范,邻里关系处得如何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是否高尚的极为重要的标准。如“一家有事,四邻不安”“一家有事,众邻分忧”“德不孤,必有邻”“破锅不能卖隔壁”“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莫把邻居当作盗贼”(维吾尔族)、“打狗看主人面,骂鸡莫伤邻里”(布朗族)等,说的都是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对周围的人要保有同情、体谅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大度容人,这在邻里相处之间极为重要,是邻里道德的价值追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国与国接壤,国与国比邻的关系同样是一种广义的邻里关系,同样需要守望相助,需要“亲望亲好,邻望邻好”。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可见,中国人传统处理邻里关系的历史经验和道德文化传统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李树新,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多民族谚语研究》(16ZDA178)首席专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