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说自己在小时候,因家贫买不起暖水袋、更不用说今天的电褥子之类;冬天时节,母亲便到江边捡回一块光溜溜的青石,到了晚上,将石头在火炉上烧得烫烫的,然后用旧布一裹,绳子一扎,塞进被窝,每天可保持长久温暖。这种特别经历,读来真叫人大为感慨。
这叙述显然是通过故事,表达对母亲爱心的怀念,但这事却并非仅仅发生在艰难时代的贫寒人家。在古代,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也采用过这特殊的“石暖脚”法。
最近读书,就见到这么一节材料。说是在明清时的帝都北京,冬天特别冷,当时皇宫取暖也是靠烧炕的简陋方法解决。烧炕之法,简单而实用,可一般睡炕的人都有这种经验:炕的温度不好把握,有时烧烫了,叫人翻来覆去像烙烧饼;可温度低了,又叫人感到阵阵寒意;冷暖之间,很不好受。那么,这时皇帝怎么办呢?据一位皇帝的近臣记述:“纯庙冬夜暖足,用大鹅子石煨火中极热,以旧絮裹之,置诸被中,终夜温暖异常。俗间所用汤婆子,不免有水气也。”
“纯庙”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庙号。从上面所述来看,这位乾隆爷冬天被中的享受,与先前那位文章作者小时候的情形相似,也是用“大鹅子石”烧热,用旧絮裹住,塞进被窝以增加热量。这位近臣所说的“汤婆子”,民间也称“脚婆”。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戏咏暖足瓶》诗中,就有:“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的描摹。可见历史久远。就是到了1949年后,此物很久还流行着。它是一种水暖壶。这种暖壶,好一些的用铜为材料,差一点的就是铁皮之类材料,造型多样,但大多是圆形,近似一只“鳖”。上部中间有孔,为注水处。到了晚上注满热水,用旧布一包,塞进被子可以取暖。但此物除去引文中所讲的“有水气”外,还因为当时制造水平(多是小作坊用钉锤之类工具敲击而成),接缝处制作不易严密,常常有渗漏。有时一不小心翻倒过来,水会从封闭不严的注水口或他处渗出,床单被褥湿一大片。不知这是否为乾隆爷不爱用“汤婆子”的理由。
这位用笔记述此事的近臣在当差时,乾隆皇帝已到七八十岁的晚年了。高龄之人,当然更加畏寒,但是,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叫人想来,享受应该是天下第一,与寻常百姓有绝大差别才是。不料冬天竟然和贫苦百姓一般用“鹅子石”烧热来暖脚,想想倒也蛮有些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