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解读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李慧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5日 03版)

        24日,国新办就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副部长曹卫星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对《意见》进行了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

     

    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

     

        《意见》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提出,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文件,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包括规划控制、用途管制、标准核定、激励约束的管控性的耕地保护框架体系。

     

        “时隔20年,《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是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的需要。”姜大明表示,《意见》把这些行之有效的严格管理制度固定下来,同时提出“两个绝不能”——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不可否认,我国耕地保护正面临一些新形势、新要求: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污染耕地的治理等,也需要调减一部分不稳定的耕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耕地保护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这个出路在哪儿?就在于深化改革。”姜大明强调。

     

    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意见》提出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余欣荣认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关键还在于保护耕地,“特别是要把最优质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永续利用,这次《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要求”。

     

        余欣荣表示,要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既要做到“少占”,还要通过完善占补平衡的责任落实机制,拓展补充耕地的渠道,确保“补足”。要强调耕地质量保护。通过推进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剥离再利用、中低产田的提质改造等措施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还要扩大耕地轮作休耕的试点,落实耕地生态的保护,要明确禁止开垦的区域和地类,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余欣荣说。

     

        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护耕地的重大举措。韩俊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4.03亿亩,投入资金5900多亿元,“‘十三五’期间大约要投入6000亿元,如果能够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再建成4亿亩的任务是可以实现的”。

     

    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意见》要求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国家适度统筹为补充落实补充耕地任务。这是不是意味着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松绑?

     

        对此,曹卫星回应,《意见》明确提出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是在当前后备资源不足、占地需求与后备资源空间不匹配情况下,解决部分省份、部分国家重点项目占补平衡难题的改革举措。“这不是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松绑,也不是放松管理要求。”曹卫星强调说。

     

        曹卫星表示,实施补充耕地国家统筹过程要严格程序、规范运作:严格限定统筹范围,科学评估,严格控制纳入国家统筹的省份和重大建设项目类型;严控统筹规模,坚持省域内平衡为主,控制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的规模;发挥利益杠杆调节作用,分地区、分类型制定国家统筹补充耕地费用标准;严格监督规范管理,明确补充耕地国家统筹要求,规范报批程序。

     

        (本报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叶乐峰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