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4日 星期六

    一家地方文化院团何以登上艺术高峰

    ——由西安演艺集团获得“文华奖”引出的话题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4日 04版)

        在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西安演艺集团创作的话剧《麻醉师》摘得我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一家地方文化院团,何以登上艺术高峰,创作出有担当、有责任、有温度、有情怀的扛鼎之作?业内人士感言,践行文化自信,用艺术的语言讲好西安故事、陕西故事,是西安演艺集团的制胜之道。

     

    为国民精神抒怀

     

        话剧《麻醉师》以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的故事为素材,在颂扬一位普通医生崇高医德的同时,将“麻醉与清醒”这个医学课题辐射整个社会,探讨了现实中人的良知与选择。从生活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应现实,好的舞台作品往往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升华。“他把自己的生命和麻醉师的职业、人民的生命紧紧连接在一起,他的自我思考完全融入社会,拥有高贵的信仰和追求。”《麻醉师》编剧、作家唐栋直言,剧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可以称之为“国民精神”。

     

        坚持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作品如何做到让观众爱看?导演傅勇凡有着很深的感触,《麻醉师》的不拔高、不过誉,对生活真实的细腻开挖,成就了艺术真实的亲切。

     

        除《麻醉师》外,“西演制造”的《传丝公主》《秦豫情》等剧目也屡获大奖。“艺术精品创作,是演艺企业构建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塑造品牌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西安演艺集团董事长寇雅玲说。

     

    传统企业的华丽转身

     

        掌声围绕,灯光璀璨,演出的意义并不止步于舞台。

     

        时间拨回到2012年,彼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大幕拉开。从2012年至今,在全国以及陕西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由西安歌舞剧院、西安话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西安豫剧团、西安说唱艺术团五大院团组建转型的西安演艺集团,一步步扩张产业版图,成为陕西文化体制改革的亮点和陕西文化产业的名片。

     

        事实上,西安演艺集团的改制之路也是一波三折。文化体制改革,让不少院团的骨干力量流失,“人才短缺”是公认的事实。“改革必然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阵痛不可避免。”寇雅玲说,“为此,我们引入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了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分配制度。”

     

        根据文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和培养“懂文化的企业家”和“懂市场的艺术家”。在管理上,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推行严格的末位淘汰制;对下属院团按演出场次、演出效果、剧目生产能力、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针对特殊人才制定符合市场的薪酬标准,通过以老带新和青年演员专属舞台等进行人才梯队化建设。

     

        同时,为彻底解决院团在剧目生产质量、资金以及剧目与观众长期存在的脱节问题,探索符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西安演艺集团又探索实行剧目项目管理模式,这不仅为院团摆脱困境重新繁荣找到了出路,也为院团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了长远之策。

     

    不忘初心文化惠民

     

        前不久,西安大明宫剧场里来了一群智障孩子,他们受西安儿童艺术剧院之邀,来看童话剧《森林里的故事》,这是他们第一次看真人表演的儿童剧,笑容绽放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

     

        2016年6月,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报送的“放飞梦想、茁壮成长”演出项目从全国千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150万元补贴扶持,这意味着将有更多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能享受送上门的儿童剧。

     

        一方面让艺术精品为社会发声,为时代鼓与呼;另一方面,西安演艺集团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通过惠民演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共享社会文化发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4年来,西安演艺集团共开展惠民演出近1970场,观众超过200万人次,大街小巷、郊县乡镇甚至秦岭深处都有他们奔波的身影。

     

        “社会公益演出作为集团公司的主业,不但丰富和滋润着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了文艺演出坚守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寇雅玲说。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