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3日 星期六

    网络直播莫成低俗卖场

    作者:闫伟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3日 09版)

        【求同存异】

     

        作为一种新兴且时尚的社交平台,网络直播如今已成为众多年轻人所青睐的分享场域与互动空间。然而,网络直播中的低俗现象接连被曝光,直播“造娃娃”过程、偷拍女生宿舍、裸露私密部位、蓄意撞车撞人、随手烧钱炫富……这些逾越社会道德底线的伤风败俗行为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感和愤怒谴责。传播理念的深刻变革、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传播需求的内生增长,共同催生了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这本应给人们带来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满足,但不少网络主播不惜用“精美的餐具”放置“腥臭的饭菜”,不仅令“优质盛器”受到严重污染,更让万千“食客”阵阵生呕。

     

        种种出位的乱象缘何而来?究其本质还是经济利益使然。“主播”在直播中语言和行为越是“劲爆”,就会收到越多来自粉丝的“打赏”和“礼物”。一些“网红主播”的高收入,刺激很多年轻人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殊不知,其得到的是蝇头薄利,失掉的却是品格尊严,无论对于社会大众还是主播个体,孰轻孰重皆可立判。业内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每个月看一次网络直播的用户数在1亿人次左右。在“眼球经济”时代这的确是弥足宝贵的巨大商机,但在“拟态环境”的视角下,其已构成不容忽视的社会媒介生态。“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天长日久的病态媒介环境,必然对受众造成不可逆的精神戕害。尤其是作为重要新媒体用户群的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如果在此间沉迷于视频直播中的色情、暴力、赌博等不健康内容,势必于不知不觉中酿成苦果、贻害终生。

     

        善恶常存一念,治心方可治本。那些力求凭低俗之举实现吸睛意图的“主播”,其实是在最基本的道德观层面产生了偏差,认为在真金白银面前不必在乎“底线”和“脸面”,从而丧失了那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君子之风和浩然之气。也有人认为,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就应充分满足表达的自由和观赏的权利,只要有可观的点击率和关注度,网络直播中一些“打擦边球”“踩红线走”的模棱两可的准低俗行为也无可厚非。此言差矣!一方面,这种以义换利的赚钱捷径既助长了年轻人坐享其成、坐收渔利的短视惰性心态,也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衡埋下了潜在隐患;另一方面,那些挥发着低俗味道的视听内容,对受众而言无异于精神毒品和文化鸦片,虽能满足一时的猎奇快感,但给人造成的精神荼毒与灵魂异化从长远来看甚为可怕。因此,任何社会里的欲望和渴求都是有限度和底线、有是非和美丑的,最基本的衡量准绳之一便是不违民心的公序良俗。

     

        除软性的道德自律之外,硬性的法规他律也必不可少。近年来媒体中时有显现的低俗问题一直是现代社会的沉疴痼疾,也始终是行业管理部门的重点治理对象。自从以网络直播等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方式出现以后,对其内容方面的监控和管理便更具紧迫性和挑战性。笔者以为,面对新媒体中各式各样的低俗现象,管理部门首先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细化可行的内容评判标准,使得在“低俗”问题的认定上有据可依、一目了然;其次要根据网络媒介的特性和规律,建立一套长久且有效的监管与问责机制,营造出“民众—专家—传媒”三位一体、全民监督的舆论氛围。毋庸讳言,相对于狂飙突进的新媒体发展势头,我们的管理层面显得滞后和乏力,管理效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之,只有自律和他律两手都硬,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传播业态才能健康发展。

     

        (闫伟,作者单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