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当旅游产业遇上创新开放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9日 07版)

        【综述】  

     

        在深圳蛇口,停放着一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邮轮——中国第一座综合性的海上旅游中心“明华轮”。1984年,邓小平同志登上“明华轮”,欣然题写了“海上世界”四个字。“明华轮”永久保留在蛇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意味着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开端。

     

        32年后,昔日的货运码头变成了华南地区首个国际水平的邮轮母港——太子湾邮轮母港,巨大的泊位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22万吨的邮轮,港区总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成为深圳旅游产业挖掘新需求、开发新业态、全速驶向“蓝色经济”的重要依托。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圳旅游产业却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深圳旅游总收入1244.80亿元,较2010年增长98.1%;国际旅游收入49.68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6.2%,稳居全国第四。

     

        将创新、开放的精神和作风贯穿始终,以“深圳质量”为标准,因地制宜深挖打造系列独特旅游资源,并对标国际高端旅游业的长远设计,“旅游创新之都”已经成为深圳闪亮的新名片。

     

    创新引领,供给侧发力

     

        11月13日,“处女星号”邮轮缓缓出港,华南地区首个邮轮母港——深圳太子湾邮轮母港迎来首航,从这座“海上门户”出发,形成“前港、中区、后城”新模式,邮轮产业成为深圳近年来深挖新需求、聚焦“蓝色经济”着力打造的创新型旅游业态。

     

        “传统的码头业态非常原始,就是游客上上下下,货物搬搬运运。”中国港口协会副会长陈英明说,一方面,邮轮旅游作为高端旅游业的新载体,是为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提升而创造的新供给;另一方面,以邮轮旅游为核心,一艘邮轮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几千名乘客,还有与之相伴随的餐饮、休闲、娱乐、住宿、旅游等庞大消费。发展邮轮旅游能够强力带动就业和相关产业经济发展,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目前,中国邮轮市场的整体渗透率仅为0.087%,相比较欧美邮轮市场2%~3%的整体渗透率,市场潜力极为广阔。”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张合运说,对此,深圳市已经放眼未来,提前布局:2015年发布了《深圳市促进邮轮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目前正在起草《深圳邮轮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并将加大对邮轮产业链的平台和政策支持。

     

        将创新发展融入旅游产业,挖掘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在深圳已经由来已久。1989年,国内首家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主题公园“锦绣中华”由深圳首创,随后世界之窗、欢乐谷、东部华侨城等主题公园陆续建成,其中欢乐谷系列产品已辐射北京、成都、上海等地,成为中国主题公园的拳头产品。

     

        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擎,近年来,深圳坚持创新驱动,实施旅游消费提升计划,培育旅游新需求,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构建旅游发展新引擎,旅游业已经成为深圳优势主导产业之一。

     

    开放发展,国际化为题

     

        在国内,深圳以“改革之城”“创新之都”为人所熟知,而在海外游客的眼中,深圳还有另一个身份——美丽的中国之窗。

     

        在深圳湾畔,有一条长达13公里的美丽风景线——深圳湾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从前,人们来到深圳,首先想到的是去中英街、地王大厦看一看。如今的中外游客,来到深圳都会去深圳湾公园漫步或骑行,感受徐徐的海风,观看水天一色的落日、漫天飞舞的海鸟相映成趣。

     

        事实上,自1999年动工之初,深圳湾公园就以开放的视野,采用当时国际先进规划设计建设,12个不同主题的区域公园通过完善的步道、自行车道和海边观景廊串联在一起,成为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深圳的新地标。2012年,深圳湾公园获得了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评选的第九届风景园林奖设计类杰出奖。

     

        2015年深圳通关人数达到了2.39亿人次,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口岸城市;2015年接待游客达1.16亿人次,其中过境游客达到了1218万人次,连续多年居中国首位。

     

        背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圳打出了一张“国际牌”。以国际理念,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了一批国际标准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旅游交流,建立完善与友好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机制。文博会、高交会、深圳时装周以及“中国杯”帆船赛等重大活动和赛事,让“创新”“精彩”“时尚”“自在”“写意”的深圳形象在海内外深入人心。

     

    深耕文化,内涵式成长

     

        10月29日晚,在深圳音乐厅,由蜚声国际的莫斯科爱乐乐团带来的一场斯拉夫民族作品音乐会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深圳2017年“一带一路”音乐季的季前演出。

     

        “深圳举办‘一带一路’音乐季,展示和挖掘‘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在音乐领域的特色和亮点,不仅为了交流展示促进合作,更为了带动和提升城市未来文化领域的整体发展。”张合运说。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四季如春;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市民年轻化,青春活力气息浓厚;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城市、亚太经济圈核心城市,发展理念先进……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深圳通过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形成了包括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关山月美术馆等一系列展现深圳文化魅力的新亮点。

     

        张合运表示,未来深圳还将依托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和打造国际创客中心的发展战略,推进“旅游+文化”创意,提升“创意之都”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开放、内涵式的发展之路,已经让深圳拥有了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景区景点117处,涵盖主题公园、自然生态、滨海度假、都市风情、购物美食、人文历史等多种类型。

     

        (本报记者严圣禾、党文婷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