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日暮乡关抒乡愁

    作者:孙宇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1日 11版)
    浙江坑根村像是深藏在梯田深处的明珠。图片选自《乡愁·中国》

        【品读】 

     

        曾几何时,车窗外“一个农民、一片田、一条路、一个村庄”的风景处处可见。那些矗立在辽阔神州旷野中的无数村庄曾经就是我们的家乡。这样的风景近些年随着城镇化改造发生了变化,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传统村庄逐渐减少,村庄里也日渐空旷。

     

        城镇化裹挟着时代的风潮,汹涌而来。大部分年轻人进了城,村中留守着老人和孩子,纯正的庄稼人越来越少,太多人变成了自己家乡的异乡人。

     

        乡愁成了与城镇化相伴而生的一种情怀。它成为一种浪漫,一种怀旧,向往田园牧歌生活的背后。其实,在普遍蜕化的乡村景象中,依旧还有一些净土。撇开种种时代的遮蔽,乡愁依然是一片白云、一汪清泉、一叶扁舟、一念相思。乡愁是打开尘封记忆的钥匙,是游子心中柔软的信念。

     

        近日,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十卷本《乡愁·中国》,详细介绍了中国古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让我们坚信,乡村依旧存在着玫瑰色的田园美景,村民们仍然保留着拙朴而不灭的传统美德。

     

        2015年8月起,北京出版集团面向全社会海选、征集优秀的乡愁题材图文作品,从中选拔出50位优秀选手。经过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位优秀选手被派往100个传统村落观察、体验、拍摄7—15天,之后撰写调查报告,这些第一手的材料最终结集成《乡愁·中国》系列图书出版。

     

        沧海月明照草房、雪域梵音传辽西、白山深处掩柴扉、云山绕村翠萝深、曲苑风荷驻马蹄、霞浦溪南畲歌新、村为纸砚山作笔、渔舟唱晚醉流霞、桥边巷口野草花、遥指洞庭列画屏、碧山如洗墙鎏金、梯田浪涌古洞闲、疑是星图落人间、窗下松风揽竹海……看到灿烂若诗篇的目录,你能马上想到那些美不胜收的乡村图景。该书以摄影记录与图书出版的形式,通过对有关乡愁主题的图片和故事的发掘、整理,凸显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百姓对往日山水乡景的丝丝怀念,对家乡的浓情爱意,并通过文化舆论引导全社会保护中国传统村落,达到“农村城镇化发展与保护共赢”的目的,为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中国古村落建筑、民俗、历史的研究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用最纯、最真的方式引起读者共鸣,重燃社会对乡愁、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为了让读者体味纤细入微的乡愁味道,书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按100个村见到日出的先后顺序(经度)由东到西划分,每个村子的开篇图都是整个村子的全貌,有的是远景,有的是航拍,视角继续深入,由小巷子穿插,进入民居,见到当地人和当地人的生活。翻开书,抚摸粗糙的灰色布面,读者好像抚摸到朴实的村人的手。让人悠然想起,那些乡土里的丝丝往事——老院花盆里栽下的白菜头,主人等待它开出挺茎的黄花;墙头瓦垄上爬的豆荚、牵牛花的蔓叶虬须,是有心人收拾摆弄的结果;庭院凉棚挂架上残存的几个葫芦,经过秋霜烈日,是否安好?

     

        有人说,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国家历史文化记忆,一种历史文化的民族情感,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内涵。透过《乡愁·中国》十卷本厚积盈尺的书页,我们也许能看到神州上空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