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6日 星期四

    山西晋城:

    优秀文化为美丽乡村注入活力

    作者:本报记者 李建斌 杨珏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6日 02版)

        【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金秋时节,在山西省晋城市东四义村,道路、公园、院落并不见零落的树叶,记者走过的每一条街,路过的每一扇窗,都干净、明亮。

     

        自20世纪50年代初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单位”,东四义村就把打扫卫生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早起十分钟,扫完再上工。”“一天不扫不显眼,三天不扫很明显。”这样的顺口溜村里每人都能来几段。

     

        “60多年坚持不动摇,靠的是追求幸福的信仰。”村干部王兵告诉记者,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既可以调动群众的热情,也可以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东四义村用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是晋城市近年来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晋城,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地做“涂脂抹粉”的表面功夫,而是依托乡风家训,让美丽乡村真正在百姓心中留下美丽。初步实现了让乡风家训的文明之风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用人文旅游拉动乡村经济,让文明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并驾齐驱。

     

        司徒村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三年前,司徒村利用治理原来荒山荒沟之机,打造了“开心农场”生态园区,开辟了明清民俗一条街,在这条街上可以看到吹糖人、画糖画等传统老艺人的技艺表演,还可以买到泽州铁器、高平潞绸等晋城特色的物件儿。值得一提的是“打铁花”这样的老手艺在这里也焕发了新光彩。

     

        阳阿义工是活跃在大阳古镇里的一只公益队伍,他们由当地村民和一些爱心人士组成,每逢节假日,就集合在一起,为游客服务,为美丽乡村贡献一己之力。现如今,红红的义工马甲已成为大阳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是大阳古镇的文明标志和爱心符号。

     

        (本报记者 李建斌 杨珏)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