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4日 星期六

    请为孩子们树起一道社交媒体的“防火墙”

    作者:周青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4日 12版)
    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成为“屏奴”。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教科笔谈】 

     

        去年底,欧盟出台新的数据保护法草案,其中规定只有满16岁的青少年才可以自由使用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服务,低于这个年龄的需要在获得父母同意后才能上网使用。早在之前,出于对青少年的保护,美国法律规定,年龄在13岁以下的儿童在申请登录社交网络前须获家长同意。目前,美国几乎所有主流社交媒体服务限定的最小年龄都为13岁。立法者形成共识,通过限制青少年的社交媒体活动,可以保护孩子免遭网络欺凌、个人数据泄露等影响不良的事件,这种手段还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将精力更多投入于学习。

     

        当代各国青少年从一出生便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当中,是所谓的“网络原住民”。从台式机到便携式笔记本再到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媒介工具的革新与青少年追新逐异的媒介使用方式相结合,紧紧地将青少年的眼睛吸引在大大小小的屏幕上。最初,社交媒体看起来有趣又无害——作为一种高效的、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工具,通过信息的分享、扩大、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青少年群体更迅速地掌握知识技能。同时,社交媒体还将网络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无限延伸,还原现实的社交关系,让人产生“虚拟共情”,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内向型人格的青少年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进程。

     

        沟通工具是人类创造的,但它也会反过来改造人类自身。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交媒体的两面性充分暴露出来:积极影响有多么迷人,消极影响就有多么令人担忧。现在世界各地有这么一群青少年“社交控”:总是开着各种设备,同时分心忙于多件事情,不检查手机就没法安心地吃饭、睡觉;不在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上表现一下自己就心里难受;当看到自己发表的状态有不少回应或者点赞时就高兴得不得了。哔哔啵啵的各种信息提示音、不断的屏幕切换打乱了青少年的日常节奏,甚至使他们的时间也呈现碎片化状态,从而出现情绪的起伏与焦躁,产生徒劳感和无力感。

     

        现在,青少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为过度依赖社交媒体,阻碍现实中社交技能的发展,在社交媒体伴随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网络社交达人很多缺乏社交能力。对社交媒体的沉迷会不可避免地加剧某些方面的社会疏离,而这种疏离更使越来越多的交往从现实社会转移到了网络上。虚拟的社会交往不能替代现实社交,互相阻隔的交往方式也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主流,因此,过度依赖社会媒体会减弱青少年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将降低人类思维、反省和表达的品质,也会给青少年学业带来糟糕的影响。电话有挂断的那一刻,而微博、微信永远在线,让人没有喘息的时间。“一心多用”的习惯会分散青少年对人生目标的专注,使他们的注意力呈现碎片化。在学习方式的变化上,社交媒体的盛行加剧了知识的虚拟化,导致青少年的学习更依赖于获取知识的路径,通过现实经验和主观思考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受到贬低。社交媒体同时也是损害创造力过程最简单的方式,更具娱乐性和琐碎性的网络内容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碎片化思维和历史感断裂,浏览社交媒体网站时,大脑处于麻木状态,和无意识地看电视效果相似。

     

        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还将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埋下未来身心健康问题的隐患。青春期是一个充满了身体、认知和情绪发展的时期,青少年不太可能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世界进行反思,而社交媒体却可以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一个既能“建构自己”,同时“窥视他人”的新式沟通工具平台中,青少年逐渐对社交媒体产生“最愚蠢的依赖”,很多人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自恋、焦虑、缺乏安全感等负面人格,更有甚者还会招致抑郁等精神疾病及一系列问题行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报告称,社交媒体实际上“破坏”了年轻一代的幸福感。

     

        电影《社交网络》讲述了创立全球第一社交媒体Facebook的哈佛天才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故事。马克以他超凡的技术能力与远见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网络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但他本人的幸福感却并不由他的成就所界定。影片最后,改变了人类交友模式的马克只是一个没有真正朋友的青年人,孤独、沮丧,一遍遍刷新着前女友的网页,不知对方是否会接受他发出的友邻邀请。这本身是何等尖锐的讽刺。社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光鲜的包罗万象的世界,既充满魔力,也充满危险的气息和未知的迷惘。“社交媒体会否摧毁下一代”的问题,既取决于社交媒体本身的逻辑偏向,也取决于人们自身的选择,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必须正视和积极应对。政府应尽早颁布相关法律,为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提供法律保障,加强风险防控;对于网络服务商来说,应为青少年提供适龄指导和工具,确保他们获得安全的网上体验;而家庭的角色更是必不可少,父母需要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早期经常性地教导孩子正确、适宜的网络使用方法,平时多观察他们的日常社交网络活动,讨论并移除一些不合适的内容和问题网友。最重要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要通过关爱陪伴,帮助孩子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现实生活中。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