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4日 星期六

    中巴经济走廊上的命运共同体

    ——探访中铁一局M4-IIB段工程营地

    作者:本报记者 贺斌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4日 08版)

        【一带一路·三年来】  

     

        在“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三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受邀赴中铁一局承建的基地进行访问。在一天时间里,记者走访了基地工地,体验了营地夜晚,与建设者们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到经理部中方人员与当地民众、政府和谐相处,携手共建的友好气氛。

     

        M4-IIB段工程地处旁遮普省费萨拉巴德市托巴和江格尔镇之间,是“中巴经济走廊”公路项目的一部分。2015年11月,中铁一局在竞标中获胜,巴总理谢里夫亲自到工地参加开工仪式,当地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记者从伊斯兰堡出发,经过4个多小时的高速、土路车程,终于在一片庄稼地旁找到了这个布局规整的营地,围墙上“中巴友谊万岁!”的英文标语和土道边的中文标牌格外醒目。

     

    了解需求 实现双赢

     

        在M4-IIB段工程经理部中方人员办公、居住和活动区,中巴两国国旗随风飘扬,十几间办公室与居所、招待所相对而立,篮球场、排球场、健身房等设施略显简易,但功能具备,井井有条。

     

        中方项目经理魏磊告诉记者,天气炎热是施工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6月份时气温能接近50摄氏度,此外还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困难和挑战。但是,自今年4月1日正式开工以来,在20名中方人员和118名巴方人员管理团队的指挥下,16个路基施工队取得了进度和质量的“双丰收”,这主要得益于强化科学管理和地方政府、附近民众的全力支持。

     

        在简单介绍工程管理方面的经验之后,魏经理更多地谈论到如何打造公司与业主、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命运共同体”以及相互支持与配合,共同推进工程的事情。“如果没有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与合作,我们的运营成本会很高,而且工程还会举步维艰。”他说,“一个公司在外要干什么,首先必须知道当地政府、百姓需要什么。他们的需求就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魏经理讲的两个故事令记者印象深刻。一是“十兄弟竞相提供用地”。选择基地是工程的第一步,基地的位置、空间、价钱等都与未来工程进展息息相关,大型工程中地主竞相涨价的事情屡见不鲜,工程成本不断上升令承包企业十分头痛。但M4-IIB项目却展示了另外一种解决方法,值得其他工程参考。

     

        当看中一块位于未来高速出口、离工地不远、紧邻砖厂且面积适宜的土地时,经理部首先派人与地主沟通,了解其对这片地的长远打算,公司能够帮什么忙。那片地的主人是十兄弟中的大哥,他感谢中国公司修建高速项目,而且相信完工后其土地利用价值会大增,特别想在上面建旅馆或市场,但遇到资金不足的困难。经过研究,经理部向地主提出“合同期满后将基地建筑转给出租人”的优厚条件,得到了地主认同,还以低于市场三分之一的价格与经理部签订了出租合同。其他九兄弟也竞相要求出租土地,并承诺“基地有什么事情,他们可以帮忙”,从而达成了“双赢”结局。

     

        二是填充陆基的取土问题。据魏经理介绍,M4-IIB段工程陆基填充量非常大,超过了650万立方,最高处需要填起三米。工程地处平原,如此大量的土方从哪里来?取土成了问题。经理部立即布置进行调研,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原来,此地区较为干旱,有大片农田,地主们都希望能够使自己的土地低一些,便于解决灌溉和存水的问题。因此,得知工地要取土,地主们都争先恐后要求免费提供用土,有的甚至出钱要求经理部先安排在自己家的地上取土。

     

        魏经理介绍说,由于工程给当地人带来了实际好处,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人民的支持,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中巴友谊的热度,双方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使工程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扬尘、挖地等很容易得到了解决。

     

    巴铁式安保

     

        考虑到巴基斯坦的特殊安全与反恐形势,在巴外资合资企业的运营安全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

     

        访问期间,记者碰巧赶上了营地与当地政府、警局联合举办的反恐演习。随着基地警报响起,所有人立即放下手边工作,记者也暂停与魏经理的访谈,按照应急预案到大会议室集中。魏经理介绍说,巴方当地政府、军警对中方人员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双方人员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也给中国员工很大信心。

     

        记者看到,营地四周由近3米高的围墙和铁网围绕,大门严格检查,四角建有警戒岗楼,手持自动步枪的警卫24小时站岗。围墙内形成两个区域,核心区仍用围墙与外围隔离,只用一个警卫森严的铁门相连。中心区主要是中方经理部管理人员办公、居住和活动区,中心区外、围墙以内则是巴方军警、保安居住以及搅拌站、预制件工地、车辆停放等功能区域。尽管距离工地不远,但中方工程人员出入,巴方都派送军警护送,哪怕只是一个人。

     

        演习结束后,当地警局局长萨达特与经理部中方员工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交流。他对记者说,今后还要举行类似的联合演习,巴方对中国工程人员的安保要做到万无一失。

     

        采访营地只有一天的时间,但记者的感触是非常深刻的。经理部的中方人员,上到项目经理下至食堂厨师都很普通,但都值得尊敬。他们在风险困难和巨大压力下默默奉献,用真情填充起中巴合作的厚土,用汗水浇灌着“一带一路”的“百花园”。这群乐观的中国人,黝黑的脸庞上永远带着胜利者的笑容。

     

        (本报伊斯兰堡9月22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贺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