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3日 星期二

    阻止慢性病井喷 中医药大有可为

    作者: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3日 08版)

        【健康中国·热点透析】

     

        当前,我国正面临巨大慢性病风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超过80%的病患死于慢性病。有专家预言,若不及时干预,在未来十几年,我国慢性病将呈井喷式暴发。因此,能否扭转这一局面,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兴衰。

     

        我国疾病谱正在发生巨变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疾病谱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各种慢性病高发,且患病人数不断攀升。日前,由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慢性病人数近3亿人,已成为国民最主要的健康威胁。而这些慢性病中,超过六成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

     

        与此同时,我国国民慢性病预防素养现状也不容乐观。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中具备基本健康素养者仅为6.84%,而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不足5%。因此,当务之急是从源头遏制其发生。

     

        多数慢性病其实可以预防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已有科学研究证实,大多数慢性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如果有更多人了解不当生活方式造成的危害,并加以合理干预,这一现状就能获得极大改善。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指出,如今的医疗模式正在从以治病为目的,追求高科技运用,导致医疗费用持续上涨等,向预防、养生、保健为主的方向转变。对此,中医药大有可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表示,几千年来,围绕着健康维护,中医学已形成了从养生、治未病早期干预,到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等系统整体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防病治病方法和技术,在维护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治未病优势突出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防病治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据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医家圣书《黄帝内经》中,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强调“治未病”。

     

        与此同时,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很大作用。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王琦介绍说,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是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延长生命时限,二是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认为,相对而言,中医药学更多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信守“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而人自身也是一个各部分间密切关联的“小宇宙”,患病主要是人体功能出现了问题,如阴阳失衡。因此强调养生——防重于治,强调辨证施治——着眼整体调整,强调“固本培元”“扶正祛邪”——保护和增强患者自身内在的抗病机能。可见,对于生理上的“弱势群体”,中医药优势更加明显。

     

        因人制宜干预可事半功倍

     

        随着时代变迁,当下的治未病已形成三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张晋表示,可通过运用治未病的五驾马车,即食疗药膳、运动、心理、药物、非药物适宜技术,使公众不得病或者少得病,尤其是少得大病。

     

        张晋强调,治未病的范畴,不是仅仅局限于养生与未发生疾病,还可更多地应用于已发生的疾病。中医有一个说法叫“见肝知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先安未受邪之地”,也就是说即使这个人已经有疾病了,但还未引起某个脏腑的病变,我们就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先保护好马上就要可能受到波及的脏器。

     

        此外,王琦提出,解决好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必须用中国式方法,而中式方法离不开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则离不开体质辨识。王琦解释说,中医治未病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而体质辨识是其“抓手”,给治未病提供了方法、工具与评估体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照人体生理、心理及发病倾向等特征,将人群的体质进行分类,之后再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效果事半功倍。(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