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2日 星期五

    当农民搭上“碳汇交易”这班车

    ——京郊石楼镇的林业致富经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2日 11版)
    草根堂农场种植的藿香等中药材。本报记者 叶乐峰摄/光明图片

        【筑梦空间】

     

        碧空下白云悠然,绿树成荫,路两旁繁花争艳,硕果压枝。空气中浸润着清新和香甜的味道,记者行走在北京房山区石楼镇杨驸马村,和风拂面,心情舒畅。但吸引记者前来的不仅仅是这里的美景,而是听上去一个很新鲜的词——林业碳汇。

     

        就在今年年初,北京两个林业碳汇项目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完成交易,总交易金额约8.8万元,实现了北京林业碳汇交易零的突破,而其中的一个项目就来自石楼镇。

     

        森林具有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林业碳汇交易就是绿化实施单位通过种植碳汇林,测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再将其在交易场所挂牌出售,而碳排放单位则通过购买二氧化碳量来抵消其工业碳排放。如此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为农民增收提供渠道。

     

        说起来自林业碳汇项目的收益,石楼镇党委书记樊会来脸上挂满了喜悦。“第一期核证减排量是1500吨,被一家企业以每吨30块的价格全买走了,赚了4万多块钱。”根据北京市发改委的专业核算,石楼镇第一期碳汇项目的交易有效期为20年,总碳汇量达到114298吨,预期收益颇丰。

     

        石楼镇土地肥沃,一直是个粮食大镇,怎么会跟林业碳汇项目搭上边?面对记者的疑问,樊会来解释道:“现在种粮成本变高,农民挣不着钱,就想寻找新的出路,正赶上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的契机,当然不能错过。如今,石楼镇的造林面积接近两万亩,占房山区造林面积的1/3。”

     

        从种地到种林,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改观。石楼镇大次洛村村民李仪对此感触颇深:“去年碳汇林项目开始进入管护阶段,一亩地的管护费是2600多元。很多农户加入护林工作,剪剪枝、浇浇水、打打药,比以前干农活轻松多了,收入也增加不少。”

     

        其实,林业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远不限于此。当其他地方还在苦寻绿色发展之路时,石楼镇早已将眼光瞄准了中草药、食用菌等“林下经济”。在杨驸马村2000多亩林地里,配套种植了天南星、防风、丹参、菊花等多种中药植物,每亩纯效益可达3000元,村民也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收入补贴。“药用植物的芬芳气味在傍晚时分会愈加浓烈,在这里散步可以改善呼吸质量,对治疗感冒很有效果。”北京草根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萍介绍,原来村民主要务农,经济效益低,一年到头挣不下多少钱;现在通过土地流转,由合作社负责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中药材,村民不仅可以拿到土地流转费,还能从事中药材的种植维护,工资收入很可观。

     

        杨萍是杨驸马村的村民,也是众人眼中的能人。除了领导合作社解决村里劳动力就业问题外,她还开办了草根堂农场,利用林下空地打造出一个寓教于乐的中药材大课堂。每逢周末,不少城里的家长就会带着孩子慕名前来游玩。清凉的薄荷叶、祛火的黄芩茶、解热的金银花……炎炎夏日里,和这些消暑的中草药来一场“邂逅”,是一件多么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啊!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在被誉为“京南绿宝石”的石楼镇,这样的美丽乡村还有很多。“目前石楼镇正在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小镇,努力做好‘兴绿’和‘富民’的文章。”展望未来,樊会来满怀期待。

     

        (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