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9日 星期五

    科潘遗址考古

    探寻失落的玛雅文明

    作者:本报记者 户华为 周晓菲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9日 04版)

        【文明互鉴·中国考古走出去】

     

        宏伟的金字塔神庙、精美的壁画、独特的象形文字、精确的天文历法及数学体系,古老的玛雅文明曾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文明发展最辉煌的时候,玛雅人突然抛弃自己的家园大批迁移,80%的玛雅人从此销声匿迹。洪水、旱灾、疾病、外族入侵还是其他?玛雅文明的突然衰落,为世人留下了千古谜团。

     

        为增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2015年7月,一支来自另一古老文明国度的考古队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这片热带雨林,选择玛雅文明最繁荣的城邦——科潘遗址,用现代考古技术和科技手段努力揭开玛雅文明的神秘面纱。一年多来,科潘遗址8N—11贵族居址发掘工作进展顺利,有望为破译玛雅文明衰落提供新的线索。

     

        科潘遗址的“中国声音”

     

        在玛雅遗址中,科潘被称作玛雅世界中的雅典,控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洪都拉斯的科潘河流域及危地马拉的牟塔瓜河流域中部。该遗址包括核心神庙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两大部分,面积约2平方公里,保存有高大的金字塔式庙宇、墓葬、王宫和贵族居址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代表玛雅文明最高水平的雕刻、艺术品和文字,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瞩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科潘遗址的考古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也一直代表着玛雅文明研究的最高水准。1839年,美国外交官、探险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卡瑟伍德考察了科潘等遗址,后来出版了插图精美的考察游记,风靡一时,使之成为公众和学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在哈佛大学著名玛雅学家费什教授的领导下,“科潘马赛克项目”及“科潘卫城考古项目”先后启动,对遗址核心区的金字塔建筑进行解剖,发现大量早期建筑,使得科潘象形文字中记录的早期历史成为信史,极大促进了对科潘王室和贵族建筑的深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对科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多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考古学界的“主场”。为了打破西方占据世界文明研究制高点、垄断文明研究话语权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毅然决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世界重要考古遗址发出中国的声音。

     

        2015年6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在北京举行了《关于科潘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合作和互助协议》签约仪式。自2015年开始,双方将在科潘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方面实施为期5年的合作,这一合作也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我们一直期望在国际舞台上能更好地施展中国考古的成果,使中国考古学真正走向世界,科潘遗址的考古进展将是一个绝佳的窗口。以考古和文化遗存保护‘走出去’为主导的世界文明研究,展示了中国对其他优秀文明的尊重和珍视,对于树立中国‘文化大国’形象十分重要。”

     

        玛雅人的生命循环观得以印证

     

        2015年7月,考古工作正式展开,中国考古人员选定编号为8N—11的贵族居址进行发掘。该居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四面均有房屋建筑,形成一个封闭院落,等级仅次于王宫,时代为科潘王朝最末期,即第16王时期。这里曾发现了雕刻有日、月和星宿神图案的石榻,对深入了解科潘政治体制和权力运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据正在科潘遗址负责考古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介绍,考古队在清理了发掘区密布的丛林树木,完成整个遗址的测绘和三维模型制作后,首先对最高大的北侧中心建筑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目前该建筑的结构已逐渐清晰,是一个有两层台基的高大建筑,第二层台基四面墙壁上有13组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图案,与王宫区第29号建筑上的图案完全相同,这个符号与科潘王国起源和王族密切相关。

     

        在对西侧北部建筑的发掘清理中,不断有精美雕刻出土,包括与中国龙首酷似的羽蛇神头像、玉米神头像、象征太阳的十字花图案(玛雅语为kin)、抽象的蜈蚣头部图案,还有鸟爪、水滴、海贝图案等。李新伟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龙首雕刻应该是镶嵌在墙体中的大型雕刻图案的组成部分,由同时出土的其他雕刻组件看,整个图案可能表现的是玛雅创世神话主题。在玛雅人的观念中,万物均经历由生到死,进入冥界,再获得重生的循环。太阳和玉米的生命循环关乎万物生长,是玛雅仪式祈祷的主题,也是玛雅神话和雕刻的中心内容之一。

     

        在北侧中心建筑与东、西两侧附属建筑间的夹道内,“我们还发现了大量可复原陶器的碎片、动物骨骼、黑曜石残片和残石器等遗物”。李新伟说。专家推测这些是整个贵族居址在第16王末期被废弃不久后新的居民在此生活的遗留,对了解科潘遗址衰落的原因和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探索中华文明与美洲文明基因之异同

     

        “发掘工作进行了一年,成果可以说是令人眼前一亮吧。”李新伟形容自己的团队时热情高涨。虽然中国考古队是科潘遗址的“后来者”,但通过对这处贵族居址的全面发掘,已经为深入认识科潘城邦的社会结构、贵族与王室的关系、社会变革及其衰落等提供了新材料,这些都有助于破解玛雅文明衰落之谜。在科潘主持考古工作超过30年的哈佛大学费什教授也对中国考古队的工作赞不绝口。

     

        “与此前国外学者发掘一个角或面就发表成果有所区别,我们的考古工作重在系统性。”王巍自豪地表示,“我们的考古队使用了在国内田野考古中已普遍使用的新技术,用自己装配调试的飞行器进行系统的空中拍摄,再利用专业软件,综合生成高分辨率的遗址三维模型,精确表现所有倒塌石块的位置、形状和性质,为分析建筑的倒塌过程和复原重建提供了重要信息。”而三维成像、信息数据化和地层分析等方法都是之前科潘发掘中未曾使用过的,提高了发掘质量和效率。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指出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具有共同的“泛太平洋底层”文化基因,或许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李新伟认为,那件精美的龙首雕刻的确会让中国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探索两个文明的异同,是中国考古队的初心,也是支撑他们克服诸如语言、气候等重重困难的动力。“我们希望通过考古发掘逐步了解玛雅文明,全面开展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以世界各文明为广阔背景,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色和发展之路。”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李新伟和他的团队充满自信。2018年发掘完成后他们将在系统整理基础上出版高水平研究报告和其他成果,还将组织科潘文物精品展。“我们已经接受邀请,在明年举行的美国考古学年会上发布成果,相信也会让国际同行眼前一亮。”(本报记者 户华为 周晓菲)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