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河南郸城

    教育扶贫挖穷根

    作者:本报记者 丁艳 本报通讯员 刘杰 胡恩来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0日 03版)

        “村里又有6名孩子上了一本线……”河南省郸城县李楼乡李小楼村党支部书记李伯祥高兴得合不拢嘴。近10年间,这个仅有1347人的小村走出了138名大学生,每10人就有1个大学生,昔日的“贫困村”逐步变成了“状元村”“小康村”。

        不仅仅是李小楼村,郸城有一批这样的“大学生村”。近年来,该县每年高考学生都超过12000人,近70%的考生走入了大学校门,创造了5年152名北大、清华学生的奇迹。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职业教育强县等荣誉数不胜数。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郸城教育为何如此名震全省、惊艳全国?

        “再穷也要抓教育,培养一个大学生,挖掉一个穷根子!”县委书记罗文阁说。

        为此,郸城县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制定了教育扶贫开发中长期规划。“十二五”期间,每年财政预算支出的30%都投向了教育,高于全省平均12个百分点。

        为打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该县划出1000亩新城中心地块,累计投入15亿元,建设“七校一中心”教育园区。如今,随着一座座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宽敞的食堂、花园式校园,置身其中,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园区。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办教育,是郸城教育大发展的又一措施,目前全县民办中小学达93家,在校生占全县学生总数的26.1%,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公、民办学校明争暗赛,竞相发展。

        在教育扶贫的旗帜下,郸城大地捐资助学蔚然成风。秋渠乡于寨成立全县第一个村级助学基金,周口益海粮油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秋渠益海小学,郸城商会联合企业家成立“仙城圆梦基金”,郸城万洋商贸城连续3年每年捐资助学100万元,道德模范侯一风老人先后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雷锋奶奶”苏秀英,割药草卖菜3年积攒1万元捐助留守儿童……成功企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爱心人士,送资金、送知识、送热情,一笔笔捐款、一次次帮扶,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滋润着一批批贫困学子。

        如今,成功学子反哺家乡帮“穷亲”,已经成为郸城的普遍现象。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博士、人福科技董事长王学海出资金、出技术,盘活了家乡濒临倒闭的康鑫药业,保证了600多名工人就业;复旦大学毕业生王文一,回到家乡流转土地300亩发展创意农业,带领100多群众勤劳致富;全国残疾人自强标兵王洪生,创办了新潮职专,10年间使3000多农村青年就业……

        “教育发展不仅为郸城积蓄了发展后劲,也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罗文阁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丁艳 本报通讯员 刘杰 胡恩来)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