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9日 星期二

    走,到田间地头劳动去

    作者:本报通讯员 任洁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9日 15版)
    学生们劳动时的情形。丁柏明摄/光明图片

        【瞰教·探访

     

    编者的话

     

        下田犁地,推起石磨碾玉米,去有“味道”的羊圈打扫……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来到田间地头,真切地过上一周“农民”生活。

     

        劳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学生的生活隔离的。我们曾忽略了劳动,以为它可有可无。可知否,因为劳动,我们改变了自身,也改变了世界,创造了多种可能!

     

        学农教育正是劳动回归生活、回归学习的一种探索实践。学农教育将劳动生产、劳动技能、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从选课组班、生活管理,到课程学习、成果汇报,所有环节都让学生自主体验、自我管理。学生们在此期间磨炼了意志,充分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乐趣;扩大了视野,掌握了很多农业技能;学会了集体生活,收获到课堂以外的快乐和幸福。

     

        “前面的加把劲”“扶得再稳一点”……7月12日,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试验田里,四中广外校区初二年级的李博涵、郑聪、张艺航等几个学生组成一组,在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人生第一次犁地。开始时学生们掌握不好力度,犁出来的路线一会歪向左边,一会歪向右边。走了几趟,默契逐渐培养出来,一条直线通向田头。犁完三圈,几个人喘着粗气,摇着草帽使劲扇汗,额头上沁出一颗颗晶亮的汗珠。

     

        来学农之前,从来没有下过田的李博涵做好了吃苦受罪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一周下来,他“玩”得不亦乐乎。“扶犁是一门技术活,一组人一定要团结,他们在前面犁,我负责在后面扶,把犁出来的土抖到一边,还要给他们鼓劲。地犁好,就可以种花生了,这可比在家打游戏看电视有意思多了。”在农家生活体验区,学院开发了蔬菜种植、摇辘轳打水、玉米脱粒、做贴饼子等多个项目,学生三四人为一组,在各自感兴趣的区域体验农活。

     

        看着自己做出的有点歪的花卷,156中的卫嘉翔不好意思地笑了,“有点寒碜,没想的那么简单,每一步都和老师做得差了一点。突然觉得我妈真累,下次她再做面食,我要帮她。”李芊延有点不服气,“花卷虽然不好看,但我可是用心做的,咱也算是会做花卷了,回家后,要给我妈好好展示一把。”家长看到宝贝的状态连发三个“赞”。平时捧在手心里的宝贝要离家一周,还得干那么多农活,家长能放心吗?五十六中的老师每天都会给家长发送学生们学农的照片和短视频,看到他们开心的笑脸,家长们悬着的心落到肚里,为宝贝的变化而惊喜。

     

        杜钰泽的妈妈感叹,感觉学农让师生都焕发了活力,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平时我们都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群中,太需要回归自然了。”鑫睿妈妈惊呼:“不会吧,这是出自孩子们的手啊!太惊讶了,真不敢相信啊!”被打动的乐源妈妈在微信群里连发三个“赞”。

     

        洪坤的妈妈说,看见孩子们在劳动中快乐着,真想参与其中,希望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这样的活动越多越好。学校学农让学生们收获多多,北京四中常务副校长、初中部主管校长常菁表示,对于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讲,现在的生活太过安逸,从没感受与体验过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北京市政府、市教委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在帮助孩子们了解认识农业、培养劳动兴趣、养成劳动习惯、磨炼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等方面都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学农活动对于孩子们不仅仅是一次综合素质的锻炼,更是一次开阔视野,认识世界,深入理解生活意义的机会。

     

        (本报通讯员 任洁)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