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7日 星期日

    岩上天书谁挥就

    作者:撰文 周仕兴 摄影 周贻刚 吴秀欢 张友豪/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7日 10版)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由崖壁上的岩画群与山崖、河流及对面的台地构成。
    2010年1月4日,专家在花山岩画脚手架下现场进行岩画病害调查及保护方案设计。
    2014年3月21日,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左二)到宁明县考察指导花山岩画保护工作。
    2015年6月18日,宁明县壮族小歌手们在花山岩画前演唱壮族山歌《迎客歌》。
    2016年7月15日,宁明县群众举行活动,庆祝花山岩画申遗成功。
    近看花山岩画:饱经风霜,历久弥新。
    远看花山岩画:沧海桑田,尽藏其间。
    花山岩画处于左江转弯处,人们顺流而下,远远就能与岩画迎面“相遇”,极具视觉冲击力。

        祖国西南边陲,广西崇左。热带岩溶地貌,危峰林立,秀美壮观。静静的左江水,蜿蜒流淌,九曲一回。

        左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上,缀满一幅幅惊世奇绝的岩画长卷,绵延200多公里。这,就是2016年7月15日新晋的“世界文化遗产”——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花山”壮语称为“岜莱”,意思是“有画的石山”。在宁明、龙州、江州、扶绥三县一区内,至今遗存38个画点109处4050个图像,串联成赭红色岩画群,与岩画所在的山崖、山崖下的河流、对面的台地,构成神秘而震撼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称为“崖壁画的自然展览宫”“断崖上的敦煌”。

        岩画遥远而神秘,是“史前文明人类共同的母语”,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它是唯一可以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图形语言。左江花山岩画,便是前人跨越历史的河流,留给后世的“无字天书”。

        品读这部厚重多彩的“无字天书”,人们不禁感叹:这些岩画可谓“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它展现了一套独特、清晰的图像表达系统——以记录祭祀活动为主题、以“蹲式人形”为基础符号,绘制于大江转弯处的直立崖壁,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人类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堪称中国岩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江作砚池山作卷,“岩上天书”谁挥就?对于花山岩画的作者,多年来,民间和学界一度众说纷纭。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最终一致确认其创作者为岭南壮族先民——骆越人,创作时期为战国时期至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古骆越人对岩画“画板”的选择,可谓煞费苦心——这些处于左江转弯处、面对江水来向的崖壁,是绘制岩画的最佳画板。选择这个位置作画,不是为了让人们在岩壁下方观看,而是在对面的台地抑或随江面的行船顺流而下,远远就能与岩画迎面“相遇”,山、水、台地和岩画,构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景观效果。

        纵观世界岩画,左江花山岩画是唯一一例以“蹲式人形”为基本母题的岩画。图像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人物是主像,只绘轮廓,不描五官;兽像张嘴竖耳,奔于人像之前,或为坐骑或为祭品;器物多为刀剑铜鼓,或立于人胯下,或置于人像周围。这些图案神秘而原始,动作高度统一,表现出热烈浓郁的节庆气氛,不仅建构了宏大的祭祀场面,也勾勒出当时丰富多彩的生活细节。

        左江花山岩画,映照着那个久远时代的点点滴滴,浓缩成一派文明和谐的图景:农耕文明,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安定团结……遥想当年,多少生活在左江流域的民间能工巧匠,攀藤附葛,挥舞手中的如椽巨笔,肆意泼墨,年复一年,代复一代,不间断涂抹绘制700多年,最终创作出这些旷古不朽的巨幅画作,给后人留下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财富。

        “先民们留下的奇迹震撼了我们,我们要努力让它震撼全世界。”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花山岩画申遗,骆越后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持续13年没有停步,走过了曲折艰辛的历程,并最终收获了成功,一举填补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广西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空白”。

        古老的花山岩画,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先辈的如椽“画笔”,交到了花山儿女的手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