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7日 星期日

    深圳光启:人才为先打造“梦想团队”

    作者: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7日 03版)

        能让电磁波转弯的超材料、“超高铁塔,超低卫星”的“云端号”浮空器、“旅行者号”临近空间飞行平台、如同“钢铁侠”战衣的马丁个人飞行喷射包……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这一切看似遥远的创新发明,已经走出科幻电影,走出想象,走入现实。

     

        在美国杜克大学读博期间,刘若鹏发表的关于超材料宽频带隐身衣的论文引起轰动。2010年,刘若鹏和4名团队成员回到深圳,以超材料为核心技术,创办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在5年多的时间里,光启从一支海归创新团队发展成为一家全球化创新集团,业务发展到5大洲的12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1400人。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东莞生态园,巨大的“云端号”浮空器正飘浮在数千米高空中,监察着20公里半径区域内的一举一动。这个3600立方米容积的氦气浮空器,能实时对地面土壤、水质、空气、PM2.5、城市安防、交通、火灾进行全方位监控,填补城市安防盲区。

     

        负责“云端号”研发的核心技术人员王慧元博士告诉记者,从法国鲁昂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光启的研发团队,而在100多名成员的“云端号”团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是海外留学人才。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光启一贯坚持的战略,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光启建设了一系列源头创新和产业化平台,给人才创造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刘若鹏告诉记者。

     

        除了良好的平台“硬件”,合理的用人机制也是光启引智的关键。“我们以项目为导向,大胆使用人才,杜绝论资排辈,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对人才进行评判。”刘若鹏说,“创新领域需要有朝气、有想象力、愿意试错并且敢干的人。”

     

        人才聚集带来的成效是显著的。光启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3200件,授权专利超过1700件,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申请量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6%。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凭借340件发明专利授权,在全国2015年科研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中名列第二。

     

    打造全球创新共同体

     

        近日,记者来到光启深圳市龙岗区坂田生产基地,看到全球首条实现量产的超材料微结构生产线正忙碌运转。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每张像纸一样厚的薄膜上,集成了成千上万个微米级别微结构,正是它们让电磁波实现“转弯”。目前,超材料的量产产品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超材料的核心技术微结构精度达到微米级,需要许多技术突破,研发团队坚持不懈地技术攻关和自主设计,与设备供应商合作开发实现了产线应用。目前,这条由光启自主设计开发的生产线已平稳运行3年时间,年产能10万平方米。

     

        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现在光启已经将目光投向全球,正着力打造一个全球创新共同体(GCI),期望能够凝聚世界各地的创新者共同把“未来”带到现在,不断将“科幻场景”与“人类梦想”变为现实。

     

        目前,GCI的研发已经在加拿大、新西兰、挪威等国开花结果。今年5月初,总投资3亿美元的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正式成立。5月底,光启亚洲创新总部在新加坡成立,将立足东盟国家,推进未来城市战略。预计在今年年底,GCI人才数量将超过2500人,5年后有望破万人。

     

        (本报深圳7月16日电 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