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7日 星期日

    党旗在建筑工地高高飘扬

    ——山东青岛即墨市打造工地“红色驿站”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李云克 刘元平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7日 07版)

        【基层实践】

     

        “我的梦想实现了,真的实现了。”日前,来自江苏连云港的曹伟,谈起自己在山东青岛即墨市建筑工地被党组织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时,难掩内心喜悦。和曹伟一样,当天共有6名外来务工者在建筑工地入了党。

     

        近两年,即墨市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全市在建规模较大的施工工地117个,建筑工人3.7万余名,其中本地党员394名,外地流动党员87名。为有效发挥建筑工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即墨市以“支部建在工地、党建深入现场”的理念,在新型经济组织党建方面率先破题,探索出了一条在建筑工地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新路子。

     

    建“红色驿站”,让“漂泊”的党员找到家

     

        “建筑工地的许多党员处于漏管、失管状态,他们渴望找到组织、找到家。如果把工地党员抓好了,就可以带动全工地的工人向党组织靠拢。”提起建设“红色驿站”党建品牌的初衷,即墨市城建局局长、党委书记邵立晓说。

     

        “我们打破城乡党组织设置的条块界限,设立即墨市建筑工地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与市建筑管理处合署办公,负责建筑工地党建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即墨市建筑工地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孙仁华介绍说。

     

        据介绍,即墨市建筑工地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通过设立单独党支部、“兼合式”党支部和联合党支部的方式,建立了22个建筑工地党支部,每个工地设立“红色驿站”基层党建品牌屋,让党旗在建筑工地上真正飘起来。

     

        此外,即墨市还要求建筑工地建立党员实名制管理制度,让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做到党员底数清、进出工地时间清。同时,向各工地党支部选派了6名党建指导员、49名联络员,鼓励党员在重点部位、困难区段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形式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

     

        “我们的工作宗旨是工程建设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孙仁华说,在日常工作中,“红色驿站”开展活动主要围绕四个字进行——“育、导、比、看”。

     

        “育”就是开办工地大讲堂。设立“一刻钟微型课堂”,通过讲课辅导、座谈交流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开展“岗位技能加油站”培训活动,增强务工者业务水平。

     

        “导”就是设立创客舞台。开办创客培训班进行创业培训,并全过程跟踪指导服务,全力帮助有创业梦想的建筑工人“圆梦”。

     

        “比”就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定期开展党员示范岗和标兵党员创建活动,激发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定期开展“名师带徒”和“能工巧匠”比赛,在传帮带中提高建筑工人业务技能水平。

     

        “看”就是搭建智慧云监管平台。借助城市建设管理智慧监管平台,设立建筑工地党建工作互动平台。利用微信在主管部门党组织、党员、建筑工人之间创建朋友圈,把党的活动阵地拓展到网络上。

     

    党建促城建,实现双提升

     

        “只要给党员‘亮剑’的舞台,他们的先锋作用就能发挥好。通过抓建筑工地的基层党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委要有‘婆婆心’,只要善于抓,就一定能抓出成效。”邵立晓说。

     

        邵立波介绍,基层党建搞好了,干部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明显提升。同时,基层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全市有9个工地分别被山东省、青岛市评为“省级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和“标准化管理样板工程”。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员不仅要率先冲在施工一线,还要通过传帮带把技术传给年轻人。”来自贵州山区的外来务工者杨帅说,在建筑工地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红色驿站”的“磁石效应”也逐步显现,已有69名优秀青年递交入党申请书,被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30名,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

     

        “红色驿站”成立后,在社会治理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孙仁华说,工程建设的参与各方成为有机整体,党员以“红色驿站”为家,工人以工地为家,各方信任度增加,薪资纠纷大量减少,各方关系更加融洽。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李云克 刘元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