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

    岂独伤心是小青

    ——《牡丹亭》外的故事

    作者:刘淑萍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8日 16版)
    连环画《牡丹亭》插图 彭连煕作

        【艺林史话】

     

        明代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一问世便产生了轰动效应,南北伶人竞相上演,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还魂的故事让一些闺中少女、少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无数痴迷的“汤粉”奋不顾身地飞蛾扑火,用生命续写了各类《牡丹亭》故事外的悲情故事。

     

        《牡丹亭》开场白云:“日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明沈瓒著《黎潇云语》,记有:“内江一女子,自矜才色,不轻许人,读《还魂记》(即《牡丹亭》)而悦之,径造西湖访焉,愿奉箕帚”,对自己的才色非常自信的少女主动提出要嫁汤显祖,汤没和她见面,说自己年老与之不相配,这位少女不信,直接跑到西湖边宴请宾客的汤显祖那里,见他果然年老力衰,失望之下投水而亡。

     

        清代邹弢《三借庐笔谈》里记有明代扬州女子金凤钿,读《牡丹亭》后患了相思病,致书汤显祖“愿为才子妇”,古时交通不便,邮路阻滞,半年后汤显祖收到这封书信时,金凤钿早已忧郁而死。此故事未辨真假,但后来被写成了昆曲,传唱至今。

     

        两位女子似乎是为心中的偶像汤显祖而死,实际上这些悲情故事反映了《牡丹亭》所产生的强烈社会影响,以及那些才华横溢兼具丰富情感的深闺女子,由于婚姻不能自主而对社会发出的绝望的呐喊。

     

        各类诗词杂文戏剧都将人们对这部戏剧的喜爱予以记载,一些人甚至情不可控,将自己深深融入剧中。据《石间房蛾木堂随笔》,杭州有位戏剧演员商小玲,以颜值好技艺强著称,特别擅长演《还魂记》。在此之前,心中有情感方面的问题不得宣泄,郁郁成疾。表演时每当演到杜丽娘“寻梦”“闹场”时,仿佛置身其间,缠绵凄婉的情思总是让她泪痕盈目不能自持。某日,演“寻梦”,唱至“待打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突然倒地不起。观众都以为她是进入了角色,待演春香的丫鬟上前观看,却已气绝身亡。

     

        清代宋长白著有《柳亭诗话》,内记“娄江女子俞二娘,年十七,未适人,酷嗜《牡丹亭》传奇,批注其侧。幽思苦绝,有痛于本词者,愤惋以终”,怅然悲痛至死。

     

        据一些明代笔记记载,扬州才女冯小青,早慧命薄,本出身于官宦之家,因其父政治上的原因,被卖给商人做妾,为大妇所不容而备受摧残。在面对孤灯,形影相吊的夜晚,冯小青常读《牡丹亭》以自遣,还作评注,临死前留下了沉痛的诗篇: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这是她在不合理婚姻制度下的痛苦呻吟。冯小青16岁出嫁,18岁便早夭,死后被葬杭州西湖山脚下,墓碑上刻“明诗人小青女史之墓”。后来,戏剧家们根据这一史料,创作出一系列以《牡丹亭》“人虽死,但青春和爱不死”为主题的那种追求婚姻自由的反封建戏剧。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牡丹亭》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它的故事纯系虚构,但作品问世、戏剧上演之后发生的相关故事却大多系真实存在。无论是原著中虚构的爱情故事还是之后真实的故事,时至今日都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