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怎么做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0日 05版)
    部分著名口述史作品。

    光明图片

        【口述史·留住历史记忆】 

        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古已有之。西方的《荷马史诗》《马可·波罗游记》是众所周知的口述史书,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是口述作品,斯诺的《西行漫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也都是口述历史。但是,真正把口述历史(Oral History)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是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始的。

     

        世界公认的行业重地

     

        按当前国际学术界比较通行说法,口述历史指的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

     

        将口述历史学作为当代历史文献研究的新手段而正式创立起来的是哥大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内文斯出生于1890年5月20日,以对美国内战史的翔实研究和大量名人传记的撰写而闻名。1929年,身为新闻工作者的内文斯进入哥大历史系工作。为了成为全职员工,他于1931年放弃新闻工作。1939年,内文斯成为历史学教授。二战期间,他曾在牛津大学执教两年,后返回哥大,从此开始对美国内战的一系列研究和名人传记写作。

     

        正是在对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内文斯提出了发展口述历史的倡议。1938年,他呼吁“成立一个机构,系统地收集和记录口头传统和60年代参加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著名美国人士的回忆”。经过10年努力,1948年内文斯终于得到班克罗夫特基金的资助,创建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用以记录、保存美国生活中有意义的私人回忆资料。

     

        研究室的成立为哥大最终成为口述历史重地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数十年发展,2011年6月1日,该研究室更名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CCOH),是世界领先的口述历史教学与实践中心之一。

     

        现任主任玛丽·克拉克在口述历史研究领域可谓大腕级人物。从1991年开始,克拉克从事口述历史研究和相关活动,2001—2002年出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主席。同时,还担任国际口述历史协会执行顾问。克拉克介绍说,为了区分中心的研究和档案功能,加强其各自发展,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中心(CCOHR)和哥伦比亚口述历史档案中心(CCOHA)于2013年11月成立。通过两者的结合,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实现其使命,在跨学科领域记录独特历史,留存重要历史事件和时代记忆的文件,提供公众化项目,并从事教学和研究。

     

        独具特色的研究

     

        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专家介绍,口述历史研究于20世纪40年代在哥大正式创建后,便在美国蓬勃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已有近百个专门研究机构。

     

        成立于1966年的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则旨在将所有有兴趣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人会集到一起,通过其会员关系,为广泛而多样的工作者提供各类服务。协会为各个领域的地方史学家、图书档案工作者、学生、教师和记者提供专业指导和校园般的信息共享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通信以及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给美国口述史学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美国口述历史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在这数十年的发展中,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令人称道的是,多年来哥大始终立足本土,进行地方历史、文化民俗大抢救。作为综合性的口述历史机构,抢救本地的重要历史、文化民俗已成为哥大口述历史研究的首要目标。中心除包含部分关于中国、阿根廷和中东的历史外,美国国家政治史是其重要关注点。该研究中心保存着约7000份访谈、700万页的文字记录,拥有美国政治、文化等领域诸多名流的口述史料。

     

        与此同时,特别锁定重大历史事件。与其他一些类似机构专注于区域历史、行业发展的美国口述历史研究不同,哥大的一个重要视角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史或事件史的史料收集。例如,已经完成的2001年“9·11”事件口述历史项目。该项目由五个子项目组成,分别侧重于与世贸中心被毁后五个相关的不同领域。到事件十周年纪念时,整个项目共计超过900小时的录音资料(其中包括23个小时的视频资料),涉及人数超过600人。迄今为止,351个人的687小时资料已对外开放,民众可通过调阅档案了解情况。

     

        而在管理与操作方面,尤其严谨规范。前几年通过将研究和档案功能分离,有力地推动了各自良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哥大在口述历史访谈及文稿整理编撰方面,一直保持着良好规范。在操作过程中,遵守美国口述历史协会颁布的关于会员机构在访谈操作等方面的详细规定。同时,在档案保存方面,充分利用视频、音频、文字、照片等多种保存手段。

     

        注重利用与传播

     

        世界各地的口述历史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一领域,哥大为何独领风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不断创新。克拉克主任介绍,研究中心除了致力于研究之外,还注重利用与传播,努力将专业知识通过口述历史硕士项目、夏校和大众活动这三种方式向大众传播。

     

        在几十年研究底蕴支撑下,克拉克主任于2008—2009年在哥大创立了口述历史硕士专业。这是美国首个此类项目,对招收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口述历史方法和理论的跨学科培训。在这门交叉学科学习的学生需要接受采访、分析、撰写的专门培训,去接近、研究需要被研究的历史及现代事物。

     

        走进哥大口述历史课堂,会发现不少独特之处,包括电子化和高科技化、海量的英文阅读要求、同伴采访的教学方式,以及交叉学科的教育背景等。哥大教授们开创出许多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形式非常多样,如“无听众口述”,在小隔间让学生对着话筒自由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舞台独白等。对于口述历史研究中访谈环节的教学,教授们也煞费心思,总是请来各种“有趣的”访谈对象。例如,多年的非裔老毒贩、第一批到达“9·11”事件废墟现场的搜救队员等。克拉克主任表示,通过专业学习,学生们基本能够掌握口述历史的访谈特点,全力倾听,放松交谈,简单提问,不动声色地在可能隐藏更多信息流的关键节点上适时插入问题。一位在哥大学习口述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曾指出,通过在哥大学习,自己知道了口述历史可以用舞台剧、展览、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与公众产生积极的互动。

     

        “夏校”也是哥大研究中心非常有特色的活动。从2001年开始,除2012年以外的每年夏天,中心都会在纽约市组织夏校学习。在这里,口述历史学家、学者、活动人士和其他爱好者可以进行为期两周的口述历史理论和实践高级培训。参加者有机会与拥有国际水准的教师一起工作,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口述历史学家,参观纽约的相关展览。每年,中心会确定不同的主题。同时,中心还发起贯穿全年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在学年期间的一个系列讲座,以及定期举办会议、讲座和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其他公众活动。

     

        哥大正是利用这些丰富的活动,在丰富自身研究成果的同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口述历史的专业人士。

     

        (本报华盛顿6月19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