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2日 星期日

    联通“心路” 促建新文明观

    ——访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

    作者:本报记者 贺斌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2日 05版)

        【记者连线】

     

        “北京论坛”(2016)近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这是“北京论坛”第一次走向海外。本报记者专访了带队与会的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

     

        朱善璐说,选择在伊斯兰堡举行“北京论坛”,是因为今年是中巴建交65周年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实施的重要年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宏大背景下,本届海外分论坛将主题设定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和巴基斯坦”,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议题。中巴两国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回顾两国建交65年的光辉历程,展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中巴关系的发展,展开坦诚的对话与交流,对推进中巴关系发挥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谈到本次论坛的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朱善璐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实际上是中国新文明观和世界新发展观的高度概括,是为了推动未来世界能够在更加和睦、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上前行。朱善璐认为,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革,建立一个新文明观和合理国际秩序非常必要。世界在召唤着一种全新的、可以给世界带来幸福和安宁的文明的出现。

     

        朱善璐表示,回顾历史,不同文明都曾为世界发展作出过贡献,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碰撞也一直没有间断过。然而,占统治地位的文明更替之际,多以战争开道,以杀戮祭旗,世界不太平,中国人民也曾深受其害。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世界治理的全新理念,意义十分重大,而世界新文明观的建立置于首位。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系统阐述了文明应交流而多彩,文明应互鉴而丰富的“新文明观”。

     

        在朱善璐看来,中国倡导的世界新文明观是以世界的幸福与安宁为中心,不搞文明替代、文明清除、文明毁灭,而是要建立一种集现有各文明精华为一体,各民族和谐相处、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全新文明。光辉悠久的中国文明无疑将是这一新文明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待文明问题,中国呼吁不要从“文明冲突论”的视角看待不同文明,倡导要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事实,秉持文明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原则。唯其如此,和平理念的种子才能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谈到巴基斯坦能够在树立中国所倡导的世界新文明观中发挥什么作用时,朱善璐说,巴基斯坦是中国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用巴基斯坦朋友的话说就是,中巴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经历了时间和风雨考验。习近平主席访巴时多次强调两国加强文明对话,共同传播东方智慧,弘扬亚洲价值。中巴要把两国的政治关系转化成为人文交流的动力,作为不同文明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榜样。2014年2月,中巴两国领导人一致决定,打造政治关系更加牢固、经济纽带更加紧密、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通畅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和谐发展”极为重要,对“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都有指导意义。

     

        朱善璐说,“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实现需要社会和谐安定,需要文明间的包容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首先建立的应该是“心路”。合作与建设离不开价值观和文化的引领,人文交流必须放在首位。从这一点说,传播思想、普及文明的大学和学术机构肩负重任,应当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搭建心灵的桥梁。借这次参加“北京论坛”的机会,他与巴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就加强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相信未来两校各方面交流会更为顺畅。 

     

        (本报伊斯兰堡6月11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贺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