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破除机制障碍,发展应用型本科

    作者:杜云英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4日 15版)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也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将有一批具有应用型特色的本科高校发展起来。但是,这类高校必须突破一些机制障碍。

     

        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制度困境

     

        但目前推动我国发展高水平、特色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

     

        缺乏分类评估标准,无法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标杆辐射作用。目前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主要根据学校设置时间长短实施,对应用型和学术型高校的分类不明确,而各类高校排行榜则主要基于高校的学术水平,更倾向于学术型高校。

     

        受拨款机制和办学成本影响,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集中度高,大量开办低成本、易招生专业,但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就业难。例如,2012年,新建本科高校管理学招生23.4万人,仅比工学毕业生少7.9万人;调研中发现有学校的管理学院在校生达8000多人,占在校生的1/5,但根据与其招生就业负责人的访谈,管理学毕业生的就业较弱。

     

        经济补偿机制缺乏及学生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规缺失,校企合作办学深度、广度和持续度不足,无法突出应用型本科办学的最主要特征。从深度看,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框架较多,但实质性合作不强,不少还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从广度看,实质性合作仍局限在个别专业,难以支撑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需求;从持续度看,很多校企合作依靠私人关系、廉价的学生劳动力等因素获得,未能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共赢的长效机制。

     

        “双师型”教师评聘与培训的制度不健全,“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受编制、经费、职称评定、学历限制等因素影响,院校难以聘请和留住来源于企业行业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新聘应届生则往往缺乏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

     

        因为很多“双师型”教师名不符实,当前很多高校“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以拥有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但一大部分教师拥有的某种职业资格证书与其实际执教课程毫无关系。

     

        师资培训制度不健全,很多教师缺乏对产业前沿的了解,缺乏研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但多数学校未能建立教师到企业定期挂职的培训制度。

     

        鼓励这类学校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机制不健全,这类学校应用型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较低。以600多所新建本科学校为例,2012年,有31.2%未能获得任何科研经费,有58.3%未能从企事业单位获得科研经费;仅有12.2%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11.7%产生了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

     

        六大出路,应用型本科期待破局

     

        为了推动应用型高校发展,需要破除一系列障碍:

     

        建立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特点的评估标准,树立应用型本科高校标杆。改革以学术标准为主的评估体系,突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特征,制定评估标准;在已有高校中树立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标杆,给予相关政策与经费支持,发挥标杆辐射作用。

     

        降低办学规模要求,改革经费支持制度。鼓励新办小而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着眼于产业链的发展,发挥专、精、深、活的特点;鼓励学校多渠道募集办学资金,允许探索混合制、股份制办学;探索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培养成本,制定不同学科应用技术大学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改革以学生数为基础的财政拨款制度,采用“基准+绩效”的拨款方式。

     

        健全法律机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完善企业安全责任规定,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法律规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责任,对于杰出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为学校和企业合作提供中介服务,政府根据第三方机构的绩效给予政策与经济支持;学校积极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治理与办学过程,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建立双方共赢的良性循环机制。

     

        收集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及时发布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就业预警机制。院校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依法设置新专业的机制;同时,坚持育人为本,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选修第二专业、建立课程超市等方式,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学校对产业结构变化的适应力,也提高学生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改革教师评聘与培训制度。构建以“双师型”为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鼓励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招聘专职教师时兼顾学历要求与企业行业工作经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有计划地支持学校教师定期去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在教师职称评审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倾斜。

     

        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型科研,发挥技术成果转化的中试作用。国家设立专项项目,鼓励学校根据企业生产与服务的现实需求,开展应用型科研;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与学术型高校、企业合作,将学术型高校的研发成果转化成产品,转化成功后再与企业合作进行规模生产。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